重读40位历史人物

对话张良,重读40位历史人物(4.1刘歆)

2022-05-07  本文已影响0人  宛宛花开

上次问到,谁可以称得上西汉第一学者?

张良认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西汉优秀的学者很多,各有千秋。相对而言,名气比较大的是司马迁与刘歆。

我问,司马迁有《史记》,刘歆有什么?

他说,你去搜一下《山海经》吧。

我急忙去搜,发现作者是刘向、刘歆。

他说,刘向是刘歆的父亲。司马迁是史官,是作家,是文科尖子,而刘向父子俩呢,则是文理全才,既有儒学、文学、史学作品,也有天文历法学、数学贡献。最主要的成就,是重新研究整理了诸子百家著作,与诗赋、数术、方技等一起分门别类校对、编辑并藏于国家。一句话,当时国家图书馆需要什么,他们编什么。每个领域都有行业祖师爷,如茶业的陆羽,建筑业的鲁班,刘向父子则是图书情报领域的开山鼻祖,开辟了目录学、校勘学。

我说,貌似后人对刘向比较陌生。

他说,刘向父子作品虽多,且开创性的学术成果在业界也响当当,但名气却不如司马迁,一是因为他们做了大量的幕后工作,做编辑做目录做校雠,工作对象仅限读书人,不易为大众熟知。二是同时期的司马迁携其作品在后世过于耀眼,黯淡了他们父子的光芒。刘氏父子在才气、作品上,都不分伯仲。刘歆名气更大一些,源于他绑定了另外两个IP,一是西汉的终结者王莽,二是东汉的开辟者刘秀。

我问,如何绑定的?

他说,刘歆跟王莽是发小,同属学霸天才系列,俩人从小玩到大,命运也自然而然地捆绑在了一起。跟刘秀呢,则是巧合式重了名。刘歆成年后改了一次名,就叫刘秀,被后人给过度解读了,认为是刘歆预测到了天机,因为下一任皇帝恰好也叫刘秀。至于刘歆为什么突然改名,原因很简单,汉哀帝叫刘欣,刘歆与刘欣谐音,避嫌,自然要改名。

我说,按理说,刘向是朝中大臣,他应该清楚谁是太子、谁是下一任皇帝,给孩子起名时就应该规避。他给儿子起名刘歆算不算说不通的地方?

他说,刘向给儿子改名的时候,刘欣还没成为太子,不犯忌讳。汉成帝刘骜没有合格的太子继承人,刘欣是刘骜的侄子,是应急替补。不过西汉也恰好毁在刘骜刘欣手里了,寿命都太短了,刘骜四十来岁,刘欣二十来岁。

我问,王莽为什么能上位?

他说,帝王的基因传承也无法逃脱自然规律,会趋于平庸化。新帝王能量太弱,治理水平有限,高能量的基因又日益增强,大家对高能量的呼声就越来越高。王莽就是外界的高能量,他是外戚身份进入朝中的,学识、人品、能力都超一流,被称为周公再世。王莽取代刘家上位,说白了就是强势基因取代了弱势基因。

我问,改朝换代,最难的点是什么?

他说,改变认知惯性。因为从上到下,全民都认可家天下,从西汉开始,大家觉得江山就应该姓刘,皇帝那是天子,是上天安排的,任何试图扭转这个局面的人,都属于背叛天意的人。刘邦称帝是有历史背景的,各地都爆发了农民起义,民不聊生,老百姓也有渴望救世主出现的心声。王莽称帝则不同,彻底改姓了,老百姓容易出现接受障碍,西汉列车虽然略有摇晃,但是仍然在轨道上有序前行,你突然给开出轨了,那肯定不行,太突然……

我问,王莽知道这些不?

他说,肯定知道。最初,皇帝废柴,他能力又太出众,大家都在力荐王莽,希望他能站出来主持工作。虽然大家知道时任皇帝是草包,但谁也没有想过让王莽给改朝换代,连这个念头都不敢有。包括刘向、刘歆父子也是这样看待王莽的,刘向还经常教育刘歆,要好好跟着王莽学习,好好辅佐他,王莽未来肯定是国家栋梁之才。可是呢,主持工作久了,人就会变,能拿捏住王莽的人越来越少,他自然就有称帝的欲望,包括后来的武则天,其实心境也是如出一辙。

我问,那如何解决天意问题?

他说,很简单,编故事就是了。当时王莽身边有个人叫甄丰,类似今天的神父,动不动就对人间发布“符命”,如同后世太平天国的杨秀清,说自己天父附体,代表神祇跟凡人对话。王莽怎么获得天子命的?就是他给炮制的。王莽上位后,觉得这个人是隐患,因为他能说你是顺应,也可以说你是逆行,所以后来杀了他。

我问,王莽上了台,刘氏皇族怎么办?

他说,得天下者得士心,肯定都积极站队,若是站的足够近,还会被赐姓。

我问,刘歆是怎么登上历史舞台的?

他说,当时国家想搞个图书馆,历朝历代攒下了那么多书,有精华,也有糟粕,有积极的,有消极的,不可能直接汇总一下就收藏到图书馆,皇帝就想组织人把古代书籍重新整理一下,这个重新整理是筛选剔除+修改模式。一个国家只能有一个核心价值观,皇帝提出了核心价值观,刘向等人要寻找素材佐证以及固化,还要对历史文献进行优化,适合的就留下,不合适的要么修改,要么删除,刘向就是干了一辈子这个活,《战国策》就是出自他之手。刘歆呢?基本子承父业,继续干这份工作,最为普通老百姓熟悉的就是在父亲整理的素材之上完成了《山海经》,不过,他真正登上历史舞台,还是因为跟王莽的关系,王莽越高,他也随之水涨船高。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