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得平凡
“我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我曾经问遍整个世界,从来没得到答案。我不过像你像他像那野草野花,冥冥中,这是我,唯一要走的路……”
读罢徐星的《无主题变奏》,不由自主在脑海中回旋起朴树《平凡之路》来。除了二十岁追问人生意义的惶惑与同世俗价值观负隅顽抗的独自坚守带给我的强烈共鸣,这篇小说最触动我的是一种乐得平凡的可贵心境。
小说开篇,作者以一首诗揭示了“我”的命运,同时也表明了自己的价值观。如果说“幸好,我还持着一颗失去甘美的种子,一粒苦味的核”是对我二十年人生的一个总结与慨叹,那么启程登山与播种待花则是我看透人生本质后的价值追寻。小说表面上是在描写我与老Q分分合合的爱情,实则是隐喻自己在理想与现实间的挣扎徘徊。如果人生是一个苹果,那么我已经尝尽了这个苹果甘甜的果肉,如今裸露在我面前的,只剩最里面苦涩的核。面对这苦涩的核,或许我也曾因芬芳逝去而遗憾过。但我并未沉浸在懊丧中止步不前,而是启程登山,将这苦涩的核播种,期盼来年春天芬芳再来。
或许,在世人眼中,“我”是一个没出息的人,一个从大学退学,甘于在饭馆里做个清洁工的平庸之辈,但“我”的精神却达到了高度自恰。我没有什么伟大的人生理想,我不过是想过好自己平凡的一生。我并非像老讳说的那样“生活态度是向下的”,因为我热爱我在饭馆的工作,那使我确认自己的价值。即使这样的价值微渺至极,但它的的确确让我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我并非毫无追求,只是我的追求不在庙堂之上,而在江湖之远。“我”嘲笑严肃认真,嘲笑学问,嘲笑常规,嘲笑平庸,嘲笑假高雅,甚至也嘲笑自己,但“我”并不认为自己真的值得被嘲笑。相比于那些伪君子的道貌岸然与假绅士的虚伪做作,我真实自然,不卑不亢。但我不否认真正的学问,我批判的,是将学问作为追名逐利的手段,而不是人生价值的对象,所以我欣赏真正潜心做学问的老讳。尽管我有幸遇见了懂得我的知己老Q,但在世俗的压力下,她也不可避免地站到了世俗价值体系那边,劝服我回归现实,因此,我注定要与她分道扬镳。也许在山的那边依旧是山,也许诗和远方并不存在,但在平凡的生活中,我却乐得自在,这样的逍遥畅快,何尝不是一种恬淡诗意的存在?
想起几年前微博上流行一句话:“所有人都想拯救世界,却没有人帮妈妈洗碗。”到了二十岁的年纪,可能每个人都会不可避免地思考起“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这样的终极哲学问题。而在追问过这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之后,有的人找到了出口,有的人则一生困惑。找到出口的人,或许走向了伟大的征程,或许踏上了平凡的旅途,没找到出口的人,或许一生也就那样无风无浪,庸庸碌碌地过了。
只是,选择伟大的人,不一定真的成了伟人,选择平凡的人,也未必过着庸碌的人生。无论哪种选择,其实都没有高低对错之分。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在这短暂的一生选择自己想要的,然后承担它所带来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