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

不能胜寸心,安能胜天地:人有了爱和慈悲,才能有感应!

2018-04-11  本文已影响0人  笑笑生001

薛定谔的猫

80多年前,奥地利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不会想到,他的名字永远与一只猫紧紧相连。

 薛定谔的这只猫命很苦,被薛定谔关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盒子里还放有极少量的放射性物质以及一个装有剧毒氰化氢的烧瓶,彼此绑定。在一小时内,放射性物质有50%的概率发生衰变,从而启动装置,打破装有氰化氢的烧瓶,于是这只猫会当即死去。

当然,还有50%的概率是不会衰变,可怜的猫儿得以幸存。

但这结果我们只能在打开盒子时才得以了解。在这性命攸关的一小时里,这只猫既不是死的也不是活的。因为根据量子力学,在我们未进行观察时,放射性物质里的原子核,是处于一个已衰变和未衰变的“叠加态”。

这只不死不活的猫自1935年诞生以来,便成了无数物理学家的噩梦。一只猫的死活,竟然完全取决于我们对它的观察?

另外一个问题,秦始皇兵马俑在未发现之前,他们是否存在?有人会说,肯定存在啊,都在那里几千年了。也有人说,肯定存在,有资料记载啊。可真是这样吗?

南镇观花:感应万物与体验生命

有一次,王阳明和友人一起游南镇。此时正是百花盛开的春天,一路上,只见一丛丛艳丽的花树在山间时隐时现,飘来阵阵的芳香。

 一位朋友指着山岩中的花树问:“先生认为天下没有心外之物,比如这株花树,它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又有何干?”

先生说:“你未观赏这树上的花时,此花与你的心同样寂静。你来欣赏这树上的花时,此花颜色就显现出来。由此可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我们若细品阳明先生讲学宗旨,可知阳明先生语意所重,仍只在“看”与“未看”上,仍只在心与物的“感应”上。舍却你的一看,非但不见有花树,也何从见有你此心?

钱穆先生说,这个“感应”,就是人生体验的意思。你不体验,怎么能知道你自己心的状态?只有在心与物的“感应”上的层面,你才能体验人生之美,生活之美,知道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生命的延续,你恐惧什么?你为什么高兴.........

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自然的美却是无限的。人感受美的能力,既不是与时代同步前进,也不是伴随年龄而增长。“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人有了爱和慈悲,才能有感应!

为什么我们对亲人出任何状况我们会有“感应”?我们会欢喜,悲伤,怨恨,嫉妒等等,这里是由于这里有爱和慈悲。就是我们养的小猫,小狗,时间长了都有感情,这里都是因为这里包含生命的体验。

常常在小说里看到这样的话:“自从恋爱后,每件事都是和他有关的,似乎我的整个人生都感到充满了希望,我整个人都充满了力量.......”。也只有你自己踏踏实实地,真正爱过一个人,你才知道这段话对不对!

不能胜寸心,安能胜苍穹

薛定谔的猫和王阳明的花,从此让我深信不疑:这一生中遇见的所有风景,都只因我们到来的那一刻而清晰……

人,总是要有七情六欲的,应该是说如果不能从自己身上入手,克制我们自己身上的贪婪、惰性和缺点,又怎么能够干成一番大事呢?所以,修养的渠道,最终莫过于减去各种私欲。这就是王阳明论学的核心所在。

为此王阳明言之谆谆地提出了为学的办法。他说:“初学时心猿意马,拴缚不定,其所思虑,多是人欲一边。故且教之静坐,息思虑。久之,俟其心意稍定。只悬空静守,如槁木死灰,亦无用。须教他省察克治,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欲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虽曰‘何思何虑’,非初学时事。初学必须思省察克治,即是思诚,只思一个天理,到得天理纯全,便是‘何思何虑’矣。”

这段话将为学目的和为学手段说得极为浅易明白。不能胜寸心,安能胜天地。学习的功夫,就是克制私欲、依从天理的功夫。这了实现这个目的,最主要的手段在于“省察克治”,省察克治的对象是自己的内心,内心中有各种私欲,就将它搜寻出来一一扫除廓清,最终达到“无私可克”的境界。

不论怎样的用功,其背后都有一个支撑着它的最终目的,如此来看,王阳明心学就是“为己之学”。

学,始终是自己的事;学,也是为了致自己的良知;学,最终是为了使自己止于至善。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