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 | (唐)时德衡——(唐)司马太贞《姜行本纪功碑》
(唐)时德衡——(唐)司马太贞《姜行本纪功碑》
时德衡,唐朝人,曾任开州刺史。司马太贞《姜行本纪功碑》记:唐贞观十四年(640年),随姜行本讨伐高昌王。
《姜行本纪功碑》,又称唐碑或天山碑。刻于唐贞观十四年(640年)。该碑原位于天山北麓之松树塘附近,清雍正十一年(1733),将军查郎阿在辟修天山运道后,经数十折,将碑运至天山。民国20年(1931),天山庙为马仲英军焚毁,石碑弃于野。民国36年(1947),哈密专员李朗星将此碑移至老城中山堂,镶嵌在墙壁上。50年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将其运至乌鲁木齐,现收藏在自治区博物馆。
该碑记载了唐贞观十四年(640),高昌王荫文泰自立为王,与唐为敌,阻断交通,扣留过往使者。唐太宗李世民即命吏部尚书、上柱国、陈国公侯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薛万钧、姜行本为副总管,率领大军讨伐高昌。姜行本率部先出伊州,至今巴里坤松树塘,屯集粮草,置办战马,制作兵器和攻城器械,配合前方部队,保证军事胜利。
由于该碑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即“碑至神异,相戒不得拓,拓即立致风雪断行人。”加之新疆距内地路途遥远,所以清初该碑的拓片较少。民国时期,由于交通较为便捷以及迷信思想的破除,该碑拓片开始传入内地,虽然清初的拓片比较少,但清代金石类著述以及西北边疆史地著作无不涉及此碑,民国时期有几位大家对其进行过研究,如罗振玉先生在《雪堂金石文字跋尾》以及钱大昕先生的(潜研堂金石文跋尾》中均对该碑文收录、跋尾。
司马太贞《姜行本纪功碑》(清):董诰等 纂修 《全唐文》卷一百六十二:
纪功碑-1 纪功碑-2 纪功碑-3 纪功碑-4 纪功碑-5司马太贞
太贞,河内人,贞观十四年官瓜州司法参军。
纪功碑
昔匈奴殄灭,窦将军勒燕山之功;闽越泯清,马伏波树铜柱之迹。然则振英风於绝域,申壮节於殊方,莫不腾茂实於千载,播芳猷於万古者矣。(阙)大唐德合二仪,道高五帝,握金镜以朝万国,调玉烛以驭兆民,济济衣冠,煌煌礼乐。车书顺轨,扶桑之表俱同;治化所沾,濛汜之乡咸暨。苑天山而池瀚海,内比户以静幽都,莫不解辫发於街,改左衽於夷陋。
高昌国者,乃是西汉屯田之壁,遗兵之所居,麴文泰即其苗裔也。往因晋室多难,群雄竞驰,中原乏主,边隅遂隔,间届我於射多拔王,磨局至吟,靡遗启政,自皇威远被,稽颡来庭,虽沐仁风,情怀首鼠。杜远方之职贡,阻重译之往来,肆豺狼之心,起蜂虿之毒。若德聚庶贼盛无已。圣上慜彼苍生,申兹吊伐,乃诏使持节光禄大夫吏部尚书上柱国、陈国公侯君集、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副总管左屯卫大将军上柱国、永安郡开国公薛万均、副总管左屯卫将军上柱国、通川县开国男姜行本等,爰整三军,张行天罚。但妖氛未殄,将军逞七纵之威;百雉作固,英奇申九攻之略。以通川公深谋间出,妙思纵横,命前军营造攻具,乃统沙州刺史上柱国望都县开国侯刘德敏、右监门中郎将上柱国淮安县开国公衡智锡、左屯卫中郎将、上柱国富阳县开国伯屈、左武候郎将李海崖、前开州刺史时德衡、右监门府长史王进威等,并率骁雄,鼓行而进。以贞观十四年五月十日,师次伊吾时罗漫山北登里绀所,未尽旬月,克成奇功。伐木则山林殚尽,叱咤则川谷荡薄,冲梯暂整,百橹冰碎,机会一发,千石云飞,墨翟之拒无施,公输之妙讵比?大总管运筹帷幄,继以中军,铁骑亘原野,金鼓动天地,高旗蔽日月,长戟彗云霓,自秦汉出师,未有如斯之盛也。班定远之通西域,故迹罕存;郑都护之灭车师,空闻前史,雄图世著,彼独何人?乃勒石纪功,传诸不朽。其词曰:
於赫大唐,受天明命。化济得成,功宁山境。荒服犹阻,夷居不定。乃拜将军,殄兹枭獍。谋六奇动思群雄逞力,阵开龙胜营(阙)庶星光旗明日色。扬旌塞表,振威西极。峨峨峻岭,眇眇平原。塞暝结,朝风昼昏。长纪洛雪,高树(阙)今据铭功赞德。
注:
1、撰写内容来源于个人收集的文献,属学术探究范畴。
2、版权属于时进军个人,转载需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