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反逆从,气味方剂”说的是什么——《黄帝内经》(第236-23
2024年11月20日,第43天读《黄帝内经》第236句-239句。
第236句【原文】帝曰:何谓逆从?岐伯曰: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从少从多,观其事也。
帝曰:反治何谓?岐伯曰: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必伏莫所主,而先其所因。其始则同,其终则异。可使破积,可使溃坚,可使气和,可使必已。帝曰:善。气调而得者,何如?岐伯曰:逆之,从之,逆而从之,从而逆之,疏气令调,则其道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
意思:
黄帝问道:上面提到逆治和从治,那么什么是逆治和从治呢?岐伯解释说:逆治就是正治法,从治就是反治法,反治用药的多少,要看病情而定。
黄帝问:反治怎样进行呢?岐伯说:比如,用热药治疗真寒假热证,用寒药治疗真热假寒证。
再如痞塞如属于虚证而用补药,泄利如属于实证而用泻药。
运用反治法一定要明确病的主症,察明得病的原因,不为表面现象而迷惑,因为病情发展到后来都会有各种不同的变化。这样,用药的开始好像与病状的发展方向一致,而到了后来就看出结果的不同了。
反治法可以用来破除积聚、消除坚块,使气血调和,使病症痊愈。
黄帝说:讲得好。使气血调和而疾病痊愈是怎样的呢?
岐伯回答说:也是用正治和反治法,或是先正治后反治,或是先反治后正浴,疏导气机,令其调和,这就是调气的道理。
第237句【原句】郁之甚者,治之奈何?岐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意思:
黄帝问道:严重的郁证怎样治疗?岐伯回答说:肝木之气郁结的,需要舒畅通达。
心火之气郁结的,需要发散它。
脾土之气郁结的,需要祛除湿邪。
肺金之气郁结的,需要疏泄它。
肾水之气郁结的,需要调节制约它。
调整五脏的气机就是这样,太过了就必须折损它,这就是所说的泻法。
第238句【原文】补上下者从之,治上下者逆之,以所在寒热盛衰而调之。故曰:上取下取,内取外取,以求其过。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此之谓也。
——《素问•五常政大论》
意思:
上下施补,就要顺其气而补。
上下施治,就要逆其气而治。
根据病所表现出的寒热盛衰的实际情况而调节。
所以说,不论病在上、在下、在内、在外取治,都要推究致病的原因。
还有,体质强壮、能耐受药力的,就施以性烈味厚的药物。
体质虚弱、不能承受药力的,就施以性缓味淡的药物,也是这个道理。
第239句【原文】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病在中,傍取之。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治温以清,冷而行之;治清以温,热而行之。故消之,削之,吐之,下之,补之,泻之,久新同法。
——《素问 •五常政大论》
意思:
对于病气相反的情况,如果病在上部,就治疗下部;病在下部,就治疗上部;病在中部,就治左右。
治疗热病用寒药而温服;治疗寒病用热药而凉服。
治疗温病用凉药而冷服,治疗凉病用温药而热服。
所以,根据不同病证的不同病状,治疗时有消滞、削坚、吐法、下法、补法、泻法的种种不同,不论旧病新病,这个治疗的原则都是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