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问题,不是问题

2024-10-01  本文已影响0人  嘚瑟小仙女

多少懂点心理学。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领域广泛,从个人情绪管理到社会人际交往,从自我生活教育到职场生存晋升指南,

随着心理学发展,它的原理和发现在这些领域提供了深刻的见解和实用的策略。但是,只是知道一些名词、心理学原理、知道一些自己的表现可能是什么心理问题,没什么实际的帮助。因为,心理学的真正任务是为我们提供帮助,而不仅仅是指出我们的“问题”。李松蔚老师在《心理学讲义》这本书中,讲到了很多心理学里的问题。

其中,提到了关于如何给问题贴标签的说法,很有启发,与你分享。

你有没有想过,“有些问题,原本就不是问题,更不是你的问题。”有一种困扰,是“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什么意思?李松蔚老师给我们举了例子。比如,我们说一个人“性格内向”,是问题吗?其实内向没有好坏之分,它只是在描述,这个人比起社交,更喜欢自己待着。现在很流行的性格测试,i人就是如此。但是,为什么大家总觉得内向不好?

因为,大家会觉得社会生活中,人就应该擅长社交,内向不够社会化,甚至会把能说会道,会来事儿,看成是极其有价值的职场能力。内向者就会开始怀疑自己,觉得自己的性格是一种缺陷。换个角度想,凭什么内向就是问题呢?不擅长社交,就有问题吗?为什么只关注这个人不擅长社交,而不去看看他是不是擅长做很多有用的别的事情呢?

当你换一个定义的时候,会发现,更多所谓的“问题”,不一定是问题。比如,内向除了被定义成“不擅长社交”,也可以被定义成“擅长独处”。内向的人有很多优势,比如更关注内心的感受,喜欢沉浸在阅读、思考、创作之中,安静独处的能力,其实是一种天赋。

无需按外向者的标准去要求自己拼命社交,而是可以运用天赋,去创造属于自己的价值。很多伟大的思想,伟大的作品,都是在独处中创造出来的,这些脑力的激荡,丰富的精神世界,是让人获得安宁和祥和的宝贵财富。我们继续,李松蔚老师给我们打了几个样板:

拖延,可以把它看成永远在最后一刻完成任务的能力;焦虑,可以把它看成是一种凡事追求卓越,想把事情做到精益求精的能力;愤怒,可以把它看成自我保护、争取自身利益的能力。......很多问题之所以是“问题”,只是因为贴了一张负面的标签。按照上面的思路试试看,撕下这个标签,换上一张更积极的。

找一个你对自己最不满意的“问题”,换一个积极的名字,看看会不会有什么不一样的启发?

很多压力本来就不该存在,只是我们把太多不应该由自己承担的问题放在了自己身上。

“这也是很多人对心理学的误解,好像要在个体身上克服整个时代和系统的问题。”当然,“真问题”肯定有,比如,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严重的抑郁、焦虑、成瘾等等。

换标签不是让我们逃避问题,只是,有些事无需过分自责,换个角度,挖掘出积极的因素,目标就是做出更有效的努力,来帮助人和事都变得更好。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