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不尽天涯 回不去母校
文/夏说老妖
光阴似箭,匆匆不及,毕业N多年的小明(是的,又是无处不在的小明)同学某日突发奇想,想回小学母校缅怀下自己欢快无忧的青葱岁月,他带着满满的情怀来到了母校,在校门口眼含热泪一阵感叹:“我那守得住的回忆,守不住的青春啊”,泪眼婆娑中抬头一瞄:“XX联合小学”……一阵风经过吹起了满地落叶,小明瞬间石化,一声怒吼:“我的母校XX完小去哪了?”
01
前些日子,因考试政审需要填写个人简历,自己把学习经历整理了一遍,突然发现自己大学前的母校名字已经从地球上消失,所以我的母校只能叫XX,原来毕业多年的小明竟然是自己,突然泪流满面。
小学印象最为深刻的算是教室的课桌,大家三个或两个人一张,当时班上28名同学,大家都坐在一排上课,一般男女很少同桌,女同学神圣不可侵犯,即使同桌的话也中间会自己画一条“三八”线,放一万个心女同学绝对不让你爬到她的领土,但是男同学总是想尽了办法,有些调皮的同学就故意把鼻涕流在“三八线”上,引起女同学的注意,忙着搭讪。可女同学眼里只有鼻涕,没 有你,就这么被藐视,说起来都是泪,原来男女数数不清才属于那个时代。
“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弦外之音就是“上课了”,“上课了”,当当,当当,当当......像是“下课”、“休息”,“下课、休息”;不管是凌寒的冬月,还是炎热的夏季,我们总是在“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当....这样的声音伴着我六年,每次回到家乡,总要到母校去看看,每次去到母校的时候,都能看到那口悬挂在走廊上的钟,铁锈布满着全身。站在下面,永远也看不到经常敲击的那个地方是否还能看出点亮度来。
还有就是小学大门口的那幅对联我记忆深刻:“沙丘变绿洲园花朵朵竞艳,湾地响木铎铃教声声入耳”。“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等这样的词儿也开始萌生于心中。美好的事物总是短暂的,90年代末“撤点并校” 一场对全国农村中小学重新布局的“教育改革”席卷全国,我小小的母校也躲不过这劫。
毕业第二年就要求母校与邻村的一所小学合体了,其名字也跟着改变,还好改名未改姓,多少有点名分,否则她真不认我。可惜的是原来的母校已面目全非,变成了养鸡场,每次回家过年,经过那里都特别尴尬,真怀疑自己美好的童年原来是闻着鸡屎味度过的,且跟着鸡一起学着长大。
02
小学毕业后没有在就近的初中读书,选择到镇里在当时算是比较好的初中,每年中考全镇前十名一般拿下八强,自认为进了一个一流的初中,自信心也许就是在那时建立的。
读初中最难忘的是学校的住宿,我们农村来的大部分是寄宿,你如果想到校外住宿手续是非常复杂的,也要出具类似的“你爸是你爸、你妈是你妈”之类的证明。初一爸爸带我报完到后,就留下我一个人在学校,在教室里一句话也不敢说,其实这并不可怕,最怕是黑夜,那时学校宿舍没有好多床铺,大家就只能睡在教室的桌上,记得第一天晚上睡觉时我把脚放在窗台上,不停地与蚊子撕逼,就这样一夜未眠,望着窗外的月光,也就第一次认识了李白,“窗前明月光,疑是身上伤”。这样的日子只坚持了不到一个月,回家后向家里伸援,以后就一直住在镇里的姨娘家,这是第一做回“城里人”。
尽管是读初中,吃住始终是最大的民生。住的问题说了,就不得不谈谈吃的事。周五回家从家里带米来,全是纯天然产品,每周家里炒些酸菜、榨菜等干菜、一般要吃到周三,我特别喜欢吃的是油炸鱼,每次到学校同学都会抢着吃。
每个星期家里给15元零花钱,过完周三就要自己去买菜了,记得当时班主任妻子就做这生意,现在还得说声感谢,那时师母特别关照,每次给我打菜都比人家打得多。吃饭我们用的是老式饭盒,现在好少见到,蒸出来的饭味道确实好。吃个饭同样也有烦恼,有好几次我的饭被高年级同学端走,自己却一直傻傻守在那个蒸饭房,真想骂他八辈子祖宗,真的可怜了我等乡巴佬。
这样的事屡屡发生办法都想尽了,最后,我就开始巴结起管饭房的大叔,从家里偷来几支烟给他,果真效果明显,大叔每次待饭蒸熟后都先帮我单独放在他那里,此后被偷饭的事情就再也没发生在我身上了(估计我很多同学遭遇),原来关系真的那么重要。每周五回家,妈妈做好的一高压锅饭都被我扫个精光,胖也许从那时起有了基础。
生活尽管有点艰苦,学习上还是蛮拼的。从初一开始就一直当班长,作为“意见领袖”的我班上的事情自然如数家珍,初一、初二的时候班上成绩都特别好,在全镇各种考试中,我们班要占了全五名,大家学习的激情特别高,特别团结,就填同学的情书我也帮忙传。
成绩好归好,学校与镇中学合并是铁定了的,大家听说学校要合并,心里都不是个滋味。学校合并后,起初只是名义上的改变,并没有搬动学习场所之类的,而且大家都重新分班。尽管大多数留在原来的班上,但是还是留着很多遗憾。一年后的中考,有的上了自己理想的高中,有的出外打工,也许人生的差距就从这时候渐渐拉开。
初中母校合并与小学母校不同的是属于改名换姓之类,以前母校同学的合影就只有一张我们私自在小河里的照片,而且人数还没齐,毕业证上不仅找不到母校的半点遗传基因,还得跟后爸姓,所有的这些在现实面前你必须承认。
今年春节回去看母校,全部认不出来了,现已经全部改为镇里的医院,当年的好多同学都在这里工作。小学变养鸡场让人尴尬,初中变医院的话就会容易病,因为对你过去在这里学习生活的一切思念就是一种病。
03
读高中的自己就像一只流浪狗,一直在修水流浪。因为好几所高中我都读过,印象最深刻的要算XX高级中学,当时在县里算名气比较大、教学质量比较好,也属于半路投靠她,从另外一所高中转校过来,一共呆了两年,一直到高中毕业。
高中那几年,整天被埋葬在书山题海,每天都是磨洋工,没有情深深也没有泪蒙蒙,有的尽是遗憾和悲伤。高二向左向右分科的时候选择了读不喜欢的理科,一直在与自己的内心争斗,兴趣的原因物理成绩最差吃过鸡蛋,自然也成了一个伪理科生。懵懵懂懂、苦苦挣扎几年终于敲开了大学之门(此处省略一万字)。
同样被当做了试验品和牺牲品,复读那年也面临并校,母校的名字也同样从地球上消失,也属于改名换姓。现在想回忆就只能从那张毕业照上去追回。人心在变,读大学时与其他同学一样总想毕业的时候母校更名为大学,原以为可以为自己贴金,盼了这么多年,最后终归是梦一场。
回忆就像复读机,不停地倒带,许多人惆怅不已:母校去哪儿了?到哪里寻找我们的校园记忆?有遗憾就有青春,爱过了就没有遗憾。
正如电影《匆匆那年》所说:每一个人都有青春,每一个青春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有一个遗憾,每个遗憾都它的青春美。这些或合并、或改名的学校,也见证了我们回去不的青春。世事无常,唯愿珍重,谨以此文献给那些有过同样经历的农村80后和我们逝去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