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工业文明中的自我寻索——评《6点27分的朗读者》
每当想到孤独的时候,浮现在眼前的是让·雅克·卢梭的形象以及他在《一个孤独漫步者的遐想》中说的:“我在世间就这样孑然一身了,既无兄弟,又无邻人,既无朋友,也无可去的社交圈子。最愿跟人交往,最有爱人之心的人竟在人们的一致同意下遭到排挤。”他的孤独来自于自己的聪慧与杰出,过于超出时代而被人误解和谩骂。
![](https://img.haomeiwen.com/i68665/126a72372031d065.jpg)
另一个形象是爱伦坡,他被称为推理小说无可争议的鼻祖,也被认为是科幻小说的鼻祖,然而他的一生却是悲苦而愁闷的,可以想见他有多么的孤独,这种孤独同样来自其本身的天才性和超前性,以至于他在《我发现了》一文中这样说:“我不在乎我的作品是现在被人读还是由子孙后代来读,我可以花一个世纪来等待读者……”他当然实现了预言,逝世150多年了,拥趸众多,读者难以计数。可以想象,让·雅克·卢梭在18世纪到处躲避戕害的时候或许也有如此想法,同样的,他至今被人研究称颂。也可以说,他们并不是真正的孤独,因为他们把自己的思想结晶于书中,以至于目前时不时仍会有人去找他们“攀谈”。
![](https://img.haomeiwen.com/i68665/4dec890dd0494fc6.jpg)
随着工业革命的兴旺发达,近现代技术的不断创新,传统的家庭结构已经解散,而工业文明所造成的人的孤独性却是在不断的增强。面对高楼大厦,迷茫与迷失的有几多呢?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定位,试图在机器的噪声中探索心灵的归宿,尤其是中下层的惶恐为甚,可有谁会去关注他们的诉求?又有谁去解读他们的思想和心灵?
根据人类社会的发展,采集时代的人口大约八九千年翻一倍,而到了农业社会则是1400年,伴随着工业时代的进入,这个时间缩短为85年。另外根据法国经济学者托马斯·皮凯蒂在其著作《21世纪资本论》中的统计结果表明:即使人口和经济每年以0.8%的速度增长,3个世纪也可以达到10倍。我们不知道马尔萨斯的人口爆炸论会不会预言成真,但是目前全球70亿人口却是不争的事实。在每天擦肩而过的无数路人中,怎么才能找到志同道合者?如何才能遇到让我们真正有缘人?怎样救赎我们孤独的灵魂?迪迪耶洛朗在《6点27分的朗读者》指出了一个途径——阅读。
![](https://img.haomeiwen.com/i68665/cefe16f4c5fd14d2.jpg)
《6点27分的朗读者》并不是什么特别新奇的故事,仍然是一部爱情小说,篇幅极短。但作者却不落窠臼,摆脱了此类故事的乏味性,层层铺垫,步步为营。通过对工业社会大机器生产的切身体验,深入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引起读者的共鸣与思考。而且所塑造的都是不起眼的小人物,他们的故事更有新颖、性与启发性。
![](https://img.haomeiwen.com/i68665/561cd9dbf13672ea.jpg)
小说的开头便充满了趣味性:“有的人生下来便是聋子、哑巴,或者瞎子;有的人发出第一声啼哭时,怪模怪样,要么是难看的先天斜视、兔唇,要么脸的正中间长了丑陋的血管痣;还有的人带着畸形的脚来到世上,甚至某一个肢体天生就是残废。而吉兰·维尼奥勒降生的时候,所要承受的重负,不过是他的姓和名的字母不幸地被颠倒了次序,变成可笑的维兰·吉尼奥尔(与卑鄙的小丑谐音)”读到这里的时候,会以为作者在说一个人生虚无与荒诞主义的故事,可后面的严肃性又让人大跌眼镜,过于严肃的思考压抑覆盖了一切。
维尼奥勒8岁的时候父亲车祸去世,后来离开母亲独自来到巴黎一个印刷厂工作(相当于进城打工),其实这里的地理名称并不重要,可以说很有普遍性,后面提到的购物中心也没有什么独特性的地方,在现代社会这一切都具有可复制性,而且全球各大城市差不多全部如此。
维尼奥勒没有什么朋友,只有老工人朱塞佩和门卫伊冯,至于维尼奥勒的工作就是操作一个叫碎霸500的机器,这机器的作用是将不要的书籍变成纸浆重新印刷各种新书。对碎霸500描述的文字非常多,而且极为细致,对于读者来说枯燥乏味,可这却是相当精彩的一段文字,这个庞大的机器代表了现代工业文明的强大性与可怕性,然而它只具有冰冷的钢铁和枯燥无味的参数,在这样的工作环境里,人与机器都在不断重复着简单的工作,就像作者说的:“习惯会像秋天的雾那样弥漫进他的生活,让他的思想变得麻木。”可惜,人不是机器,而且永远不会是机器,这是人在工业社会的悲剧所在。
![](https://img.haomeiwen.com/i68665/00dee86fc20f62e6.jpg)
还有一个人物是科尔瓦斯基,代表了资本家的角色,他们的眼里只有生产和利润,以至于当朱塞佩因为机器故障而被绞去双腿,他的惨叫声依然回荡在车间的时候,科尔瓦斯基没有表现出任何同情心,他只关心纸上的生产曲线。资本家从来都是掠夺与无情的,这种工业文明的大机器生产更将他们的贪婪发挥到了极致,只是他如何救赎自己的灵魂?作者并没有提到,或许最终的灭亡才是救赎的唯一途径。
另一个小人物是布伦纳,他是维尼奥勒的徒弟,对于机器操作还不纯熟,更没有资格去操控各种开关,但是他总是渴望能亲手操控碎霸500,不断吞噬被废弃的书籍,其中不乏有大量的文学大奖作品。每次看到文学作品被搅碎,布伦纳都表现出无比的兴奋。作为年轻一代,一方面他表现出对于工业化大机器的敬畏,一方面也代表了反智一族,他们抛弃了文学、抛弃了文化,热衷于破坏。可他们以后如何从现代工业文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作者当然没有触及这个问题,不过读者可以猜测,布伦纳所代表的新生代正如那个冰冷枯燥的机器,最终因为重复性的习惯而麻木,变成了机器的一部分。
![](https://img.haomeiwen.com/i68665/1167e82fb7cb21fb.jpg)
到了这里,读者一定会问:主人公维尼奥勒的未来什么样?他有个习惯,每天都将机器未完全毁坏的纸张偷偷带回家,第二天早上在6点27分的快车上朗读。因为纸张具有随意性,当然也就没有逻辑性和连贯性,可他就是这样执着的去寻找那片刻的快乐。有时候他会发现下车的人一脸吃饱的表情,真挚有一天有个中年妇女也在他耳边轻声说谢谢。
![](https://img.haomeiwen.com/i68665/0ae87b57bb6e35a5.jpg)
故事到了这里又发展出三条线:第一个是朱塞佩被双腿截肢,然后开始收集那个批次用于印刷的书籍(他认为那上面有着自己的腿),而维尼奥勒联合旧书店老板“欺骗”朱塞佩,每年购买几本书,不断坚定他活下去的信念。这是一段温馨的故事,为朋友披肝沥胆,读者动容。至于朱塞佩在现代社会的自我救赎与寻索,就是对其自身的生命的信念,代表着最传统的思想情结,不可避免的要被工业社会彻底打败,最终消亡。
第二条线是敬老院里的一对老人因为听到了维尼奥勒在快车上的朗读,然后邀请他去郊区的紫藤公寓朗读。对于果实来说,紫色意味着熟透了,从红色到紫色再到黑色就该烂了。可这里的老人不是无聊的以打牌、打麻将为乐,而是追求精神的需求,虽然生命并未因此而得以周延,却让暮气沉沉的生命得到了一丝救赎。因为身体限制无法亲自阅读,不过诀窍依然来自于书籍。
第三条线是浪漫爱情故事,有一次维尼奥勒在车上捡到了一个U盘,本来并没有什么奇特的地方,不过里面却有了一个文件夹,记录了一个购物中心厕所保洁员的每日见闻。与机器厂房里的工人一样,厕所保洁每天的工作也是简单的重复,而且很少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从后面提到的意见簿留言即可见一斑。
看似稀松平常的日常记录,维尼奥勒却读到了难得的趣味,看到了一个姑娘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现代文明麻木境况下的自我解放,于是他通过文字爱上了这个叫做朱莉的保洁员。此后在巴黎各处寻找,最终完成了心愿,得到了一份情缘。
一个简单的爱情小说融入了作者对于现代文明的思考,对于哲学人生的探求,更加入了对于人物心灵的救赎于寻索。里面的小人物通过各自的方式定位自己的人生,寻找探索现代工业文明下心灵失落的救赎途径,其中一部分找到了,比如门卫伊冯,还有维尼奥勒以及朱莉,在物欲横流的肮脏现实里,他们并没有因此沉沦,也没有随波逐流称为机器的一部分,而是通过最简单、最有效、也最便宜的方式——阅读而找到了自己在迷茫的世界中的自我定位,最终获得一个精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