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乡土故事

我6岁时认识的姑娘

2018-04-13  本文已影响22人  觸茶
timg.jpg

我6岁时,读小学一年级。林小敏是我的小学同桌,她又瘦又小,长相很不起眼。

一年级语文课学汉语拼音,我因分不清楚“ie”和“ei”,被老师罚站了半节课,她轻轻把课本递到我的面前:“我告诉你怎么学拼音好不好?”

那是她跟我说的第一句话,之后我俩成了朋友。

林小敏家和我家相隔并不近,但她每天情愿早起半小时,多走1公里和我相约一起上学,途中要经过一块小小的林地。

冬日早晨又黑又冷,她穿着单薄的毛衣叫我:“苏茶,上课喽。”

母亲听到她的呼唤,把头从窗户里伸出去,让她到屋子里来稍坐一会,她摇摇头:“阿姨,我在这里就好啦。”母亲无法,只得让我给她捎带些零食,有时是白水煮蛋,有时是大个的肉包子。她对着窗户摇摇手:“谢谢你哦,阿姨。”然后拉着我一起去上学。

每次我不好好学习或者惹祸的时候,母亲常就常把林小敏的名号拿出来:“苏茶,怎么会有小敏这么好的孩子呢,哎...”我听得出来,母亲那一声叹气,更多地是感叹林小敏的境遇。

林小敏的母亲没有工作,就种些青白小菜拿到市场去售卖,是很勤劳的一个女人。听说她的父亲曾经是个泥水工,几年前干活时从脚手架上摔下来跌折了腿,自此就闲下来。

我在菜市场里见过小敏的母亲,得知我和小敏是同学后,非给我拿了两根黄瓜。但小敏的父亲却不怎么样,他腿上有伤,干不了重活,就在门口摆了个摊子修鞋。他做生意完全看心情,心情好了就做,心情不好就去喝酒,一发酒疯就开始打小敏母女二人。夏天小敏穿短衣短裤,常能看见她手上和腿上的淤痕,有时被打得狠了,小敏脸上也会挂彩。

小敏每天下课回家的第一件事不是写作业,而是做饭,她年纪小,但菜做得不错,最擅长洋芋丝摊鸡蛋。吃过饭后小敏才有时间写作业,而她母亲则要趁着还有天光把第二天要卖的菜拾掇好。她们母女二人总是活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个闪失就会招致鞋匠父亲的不满。

小敏没花多少时间在学习上,但成绩很好,深得老师的喜欢,我们班主任陈老师去她家里家访,想借此机会“教育”一下小敏的父亲,倒被他骂了回来,自此没人敢替小敏出头。

小敏11岁那年,她母亲被无望的婚姻压得透不过气,终于和她父亲离婚,因为母亲来自农村,在本地无固定住所,因而被判给父亲。离婚之后,她父亲对小敏的打骂更甚于前。我“有幸”经历过一次,他直接拿了喝水的不锈钢茶杯照着小敏的脸上就摔过来,把小敏脸上撕开一道深红流血的口子。

小敏跟我说过,她父亲出事前是很好的一个人,跌断腿之后才性情大变。如果不是她父亲喝醉酒之后大骂小敏是“贱人”生出的“赔钱货”,她大概以为靠着自己的乖巧懂事和好学上进就能找回原来那个父亲。说到底,林小敏和她母亲备受压迫还是因为林小敏是个闺女,让重男轻女的父亲在老家抬不起头。

“苏茶,我以后一定要打工赚钱,让我妈过好日子。”林小敏望着日落,眼神很坚定。

4年之后,16岁的林小敏兑现了自己的诺言,跟着亲戚去了福建。

刚开始到福建,小敏经常会与我通电话,诉说她在福建怎样的不习惯,说他们清淡的饮食以及完全听不懂的方言。“苏茶,我想吃上次你妈妈给我做的麻辣肉片。”她吧唧着嘴,好像品尝自己幻想出来的美味“下次我回来,还让阿姨给我做呀!”我答应了,但她一直没有回来。

一年之后,小敏换了工作,每天早上8点上班,晚上8点下班,专门穿烤串。她说新工作很累人,整天站在操作台前,连坐下喘口气的功夫也没有,站了一个月,脚都肿了。我说小敏你回来吧,她说她心野了,非要闯出一条路来,我告诉她她母亲的菜摊子生意很好,让她不要担心。她在电话那头如释重负地叹气,告诉我她已经稍微习惯吃当地菜了,也能听懂方言了。末了她说:“苏茶,我现在就一个梦想,把我妈接过来享福。”

慢慢地,我和小敏的联系越来越少,她工作忙,我学业重。

2012年,我大学毕业,我和小敏已经有将近4年未曾联系。只能将偶尔从她母亲那里得知的消息拼凑出她的情况:她又换了工作,到鞋厂里当了女工;她工作出色,当了一群女工的小组长,又当了班长,20出头的她,最后成了某条生产线的负责人。她母亲一脸骄傲,又一脸疼惜:“小敏哪,吃了好多苦哦!”这个我6岁就认识的女孩,果真靠自己杀出一条路来。

我工作之后,某一天路过小敏母亲的菜摊,摊前却站了另外一个人。

我上前询问她:“原先那个摆摊的阿姨呢?”

这个高大白胖的摊主笑起来:“你认识她呀?她被姑娘接到外省享福去啦,哎哟,命好呀!”

我下意识地笑起来,这个姑娘终于实现了她的梦想。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