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游荡者的世界——许知远
刚看完许知远的《一个游荡者的世界》,书中的内容是他以一个旅行者的身份或者是采访者的角色去到印度/不丹/俄罗斯/法国/坦桑尼亚等地儿,那里正生活着或者曾经生活过许多的华人。通过当地的历史以及观察正生活在那的华人们所产生的一些感悟来洞察国人的本性:他们焦躁/做作/茫然/胆怯却又放肆,走出了国门也很难独自面对,欣赏这个世界,急于把所有的陌生/新奇都置于自己熟悉的系统中。
有的或许是因为历史的原因,逃离到那里的中国人便不得不在那扎根,繁衍后代,但他们有很难融入当地的社会,习惯性抱团取暖,那里就是他们的小世界。有的是因为工作需要或者寻找更多的机会。如今全世界到处都是华人的聚集地,他们已经攻占了世界的各个角落,但是中国人的基因决定他们不管去到哪里,都改不了原本的属性。
书中只是就去到的地方描绘当地的生活集历史,再反观我们的整个民族,国家。许知远是忧虑的,虽然国家的GDP上来了,位居全世界第二,但是国民的素质以及受教育的程度依旧很低,甚至越来越多的社会乱象让人头疼:更娱乐化,更商业化。敢于真正发声的人越来越少,他们在大体制下生活,缺乏独立思考,集体意识过于强烈。
有个例子让我很印象深刻,小赵-一个20多岁考取贵州大学的物理系,从本科读到硕士,毕业后的三年里,在贵阳的一所律师事务所工作,因过于平庸的西南生活决定前来海德堡学习物理。但是去到海德堡并没有为探索科学而热忱,只是对贵阳那单调的生活的逃避,真的逃离之后发现又是空空荡荡。研究所的学习像是习惯性的动作,他似乎也做好准备去探索别的,没有去过其他城市,来到尼采的故乡却连一本他的书都不想看。这符合边缘人的特质,他们孑然一身,以旅人和外人的身份来到这里,试图找到一个新的超越感性的寄托之处。
当然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许的总结陈词并不代表着世界就一定是这样,通过书里内容让我了解到他的世界观,但现实的世界是什么样子还需要我自己去丈量。很早之前我就知道人生而孤独,也试图跟这种孤独和解,习惯这种孤独。所以我喜欢看不同的书籍来慰藉孤独的灵魂,也尝试通过书来了解我没法去到的第地儿是什么样子。感觉像是一种取巧,学习他人的智慧,反观自己的人生。物质丰富的同时别忘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不管是读万卷书或者行万里路,两者都需要齐头并进,光是有钱那跟爆发富没有任何区别,但一味的认为内心丰富即可也很难和这个世界相处吧。
用许最后的总结来做为我的总结吧 :我们是在“五千年辉煌文明”的历史教育中成长的此刻中国又再度成为世界关注的中心,但“野蛮人”之感却仍如此强烈。我们搞不清哥特式建筑,巴洛克风格的音乐,王尔德的讥讽天才,没法读法文/德文/俄文的著作,即使面对耗尽我们心思的问题,也经常发现这些西方学者比我们研究的更深入,甚至写作的更优雅。某种意义上我们这一代还失去了徐志摩一代人的自信,即使身处历史的低谷,仍有一股东方式的典雅。与中国的传统失去了联系,也对世界不甚了之。糟糕的教育,庸俗的社会环境,扼杀了人们的好奇心/想象力/逻辑感,还把错误的事实塞满我们的头脑。以至于我们这一代人中最杰出的头脑,就是那些最成功的拒绝正规教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