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幸福并感激着历史中国共青团网

我们幸福并感激着 | 第十三章 大国梦-上

2017-08-31  本文已影响684人  _玖鸣
❤️全文在此,欢迎指戳❤️
❤️上一篇  魂兮归来❤️

第十三章  大国梦-上

1999年,一位85岁高龄的老人手握着由科学院复印的16开单行本,焦急的等待着中央的消息。

小册子是他写的,约有1.6万字。

他写小册子的初衷很单纯:那件事不能和我的老骨头一起入土为安,应该给历史一个交代,给英雄一个交代,给后人一个交代。

三个交代,仅此而已。

中央的消息还没有传来,老人很紧张。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披露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那件事牵扯到重大的国家机密,藏着一个民族的兴旺发达,融着一代人的艰苦血泪。

册子写成后共印了3000册,它们被分批送到了中央领导、有关部委领导和知名科学家手中,更有的被移交到国家保密部门进行保密审查。紧接着,这本小册子被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曾庆红转交到江泽民手中。

四十多年了,是时候了吗?

是时候了。

1999年4月27日下午4时,老人接到了一个电话,电话的那头是当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江泽民。

江泽民高度评价了老人的文章。他说写的非常好,文章不但要在《科学时报》上发表,还要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这段历史不但要让全国人民特别是中国青年知道,更要让全世界人民知道。

电话挂断之后,这头的老人涕泪纵横。

老人叫张劲夫,曾在1956至1966的十年里担任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副院长。

至于那本小册子,叫《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

(一)

每个人都有一个大国梦。

尤其是对曾经拥有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康乾盛世的中国来说,在百年沉沦之后,大国梦的希望显得更为迫切。

什么样的国家又能称为“大国”?

百科上作出如下解释:大国,古时指大的诸侯国。现在多用于指在国际体系中,在权利资源上拥有最大优势的国家。拥有强大的地缘政治实力影响力和国际地位,在本区域内首屈一指,并能影响其他国家。大国并不是自古如一的,国家的边界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大国崩解,就是一堆小国;小国崛起,就有可能变成大国,乃至超级大国。

这里的权利资源就是指的综合国力。

综合国力又是什么呢?

综合国力包括经济资源、人力资本、自然资源、资本资源、知识技术、政府资源、国际资源和军事实力八大方面。而“军事实力”则是综合国力最为直接的产出和体现。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世界,军事实力似乎被一件东西直接分成了两个阵营,有了它你就完成了跨越式的“质变”,没有它,则只能一直在“量变”徘徊。

这件东西就是——核武器。

(二)

二战后期,疯狂的德国不再疯狂,节节败退的他们,渐渐丧失了还手之力,战败与投降如影随形。就是在这个特殊的时期,美军和苏军几乎是同时接到了上头的命令,那就是要以最快的速度,不惜一切代价的得到两样东西。

罗斯福和斯大林都很清楚,谁能得到它们,谁就是这场战争最大的赢家,甚至谁就能主导战后的世界。

究竟是哪两样东西能得到两位元首的如此垂怜?

第一个是纳粹党党魁——阿道夫.希特勒。

无疑,谁能抓获这场战争的最大元凶,谁就会成为当之无愧的最大胜者,谁就能在战后的“世界资源分配大会”上,说话更硬一些,腰杆更直一些。但最后,美苏都未如愿。1945年4月30日,在苏联红军攻入德国柏林后,这个战争的天才和疯子绝望服毒,并开枪自杀。

第二个,便是德国的终极杀器——V-2导弹。

V-2是由以德国火箭专家维尔纳.冯.布劳恩为首的小组,在波罗的海的港口佩内名德研制的A系列远程火箭的一种,也是世界上第一种用于实战的弹道导弹。V-2全长13.5米,发射全重13吨,能把一吨重的弹头投送到322千米以外的地方。火箭的燃料为液氧和甲醇,发射时火箭先垂直上升26千米左右,再在陀螺仪的控制下以40度的倾角弹道上升。大约一分钟后,火箭会上升至48千米的高度,速度将达到每小时5796千米。此时,无线电指令系统对发动机下达关闭命令,火箭由于惯性会继续上升至97千米左右的高空,然后以每小时约3542千米的速度沿一抛物线自由下落,最后按照事先计算好的轨道,击中目标。

由于当时的制导技术很差,所以V-2无法实现准确打击,误差较大。但放在二战,在我们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将士正在打地道战、地雷战,高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时候,这V-2导弹绝对称得上可以左右战争结局的“王牌杀器”。

1944年9月8日夜,法西斯已是强弩之末,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盟军司令部的高级将领们开始忙里偷闲,醉心于唯美曼妙的舞会。殊不觉,此时,一颗庞大的“魔鬼”正以每小时三千多千米的速度,向伦敦呼啸袭来。

士兵们首先发现了一道耀眼的白光,紧接着便是如恶龙怒吼般的巨响。

舞乐声的宛转悠扬,反衬出爆炸声的可怕残暴。

“报告!一枚从荷兰方向发射的奇怪炮弹,击中了泰晤士河畔的发电站!详情尚未查明......”

“什么?什么炮弹能从荷兰打到这里?这不可能!”将军们个个目瞪口呆,对他们来说,一个能从荷兰打到伦敦的炮弹,无异于天方夜谭。

“5分钟前发现一个快速运动的物体,高度约100米,速度约每秒1英里,无法进行拦截。从爆炸声估计,弹头至少有1吨TNT!”

整个盟军司令部沉默无声,寂静的有些可怕。

事后,经过严密的调查,盟军知晓了那是德军最先进的武器——V-2导弹。

从此,死亡的阴影遮住了伦敦的天空。对于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个人来说,再也没有绝对安全的地方了,即使远离战场,德国人的炮弹也会随时降临而且无法阻挡。

没有什么比计算自己的死亡几率更为恐怖的事情了,V-2就有这种让人胆寒的能力。

“如果德国提前6个月完成这些新式武器的部署并投入使用,我们在欧洲的登陆是及其困难或许是根本不可能的。”欧洲战场的盟军总司令艾森豪威尔在《欧洲战争》中回忆时,仍心有余悸。

毫无疑问,战后谁能得到这种终极杀器,谁就能左右世界军力的格局。

然而,心照不宣的斯大林与罗斯福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却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途径:一个要求部队竭尽所能的去寻找和缴获V-2导弹,越多越好;另一个却让部队拼尽全力的寻找以冯.布劳恩为首的研制导弹的科学家,越多越好。

从各自的角度来说,他们都是赢家。

苏联红军的一线部队率先发现了德军位于柏林郊外的导弹基地,面对500多枚传说中的V-2导弹,他们欣喜若狂,甚至手舞足蹈。与此同时,美军的“阿尔索斯”突击队则长途跋涉100公里,在巴伐利亚地区的一座不起眼的农舍中找到了冯.布劳恩以及130多名科学家。

虽都是赢家,但两者相较总归有个上下。

谁也不会想到,就是这一上一下之差,导致苏联落后美国整整四年。

(未完待续……)

❤️全文在此,欢迎指戳❤️
❤️下一篇 大国梦-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