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中走个来回
01
钱理群教授说:“学好语文有很多的要素,但最核心最根本方式就是阅读”。我认可这个说法,就举7班《归园田居》的导学过程,做个案例透析吧!
我的课堂导入:“《归园田居》这首诗,大家都背会了吧?”
台下举手的人很多,没背会的有个别。问其原因?前排同学说:“思路不清楚,感悟不深刻!”
我顺势而为,明确学习任务:“交流诵读体会,领悟感情思路,学习表现手法!”先请同学交流自学体会,然后诵读这首诗吧!
02
首先举手的是茹莎莉,她说:这首诗与上两首不同,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回归田园的欣喜之情。
我说:本诗和《涉江采芙蓉》《短歌行》不同,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情怀。前两首是“忧”,这一首是“乐”。你试着把“田园之乐”读出来吧。
她的普通话很标准,读得很认真,字正腔圆,节奏清楚,大家为她鼓掌。
03
何文豪举手说:这首诗有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更有对官场生活的厌恶。
我说:这个理解好,比茹莎莉更深了一层。看看“尘网”“樊笼”两个词,就是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远离世俗和官场生活,态度是很决绝的。诵读这首诗,就要读出离开官场的欣喜。
接着,他诵读全文,铿锵有力,节奏更准,感情充沛,同学们都比较认。
04
接着,张海兰举手。她说:“我读出了平淡自然。语言平淡自然的,没有艳丽的色彩,阅读要轻松愉悦,用随意平常的语言去读。”
我说:“陶渊明的诗,人们对他的评价是“淡远”二字,张海兰的一字之差,概括还是很准确的。文学作品就是这样,越是朴实无华、清新自然的作品,越能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陶渊明生前以及去世后的几十年前,他的名气并不是很大。直到到后来,人们才慢慢的认识到陶诗的价值。伟大源于平凡,伟大的文章源于平凡的文字。”
接下来,她诵读了一遍,声音质朴纯正,没有抑扬顿挫,确实有自然的味道。
05
王怡萱老早就举了手。她说:透过陶渊明的诗歌,我看到了东晋时期农村和农民生活的现状。
我补充说:东晋是中国社会最黑暗的一段历史,农民的生活也是很痛苦的。陶渊明虽然是没落的贵族,但已经沦为货真价实的农民。通过课下资料可以看出,陶渊明的农民生活是很贫穷的。但从诗歌中,你们看到这一点了吗?
同学们说:没有看到,我们看到的是美丽的乡村景色,温馨的农家生活。
我又问:为什么看不到呢?这和人的心态有关系吧。从中可见陶渊明的人生态度?
有同学说:以苦为乐,乐观积极向上,这就是陶渊明的伟大之处。
我说:那就请王怡萱同学读出陶渊明的达观与喜悦吧!
诵读是她的长项,确实感情充沛,韵味十足,声音洪亮。
06
四个同学,四种感情,四种读法,层层深入,对诗歌情感把握基本到位。
接下来诗歌研读,我开宗明义:研读文本,一要了解作者和背景,二要理顺文字思路,三要学习诗歌写法。
先知人论事,我从陶渊明说起,古人的名和字是有关系的,“渊”与“潜”、“明”与“元亮”都是如此,“五柳先生”是他的归隐生活,“靖节先生”是后人对他坚守节操的评价,他开创了中国山水田园诗的先河。
接着研读诗歌内容。标题“归园田居”,诗眼是“归”字,按照古体诗四句一节的方法,分成三层,即“因何而归”“归往何处”“归去如何”。
具体赏读三层意思。
一层,“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本性使然,误落尘网,迷途知返,回归田园,如鸟回山林,鱼归大海,欣慰愉悦的心情由此可见。
二层,田园环境描写,我引入一个概念“白描”,即“不加修饰,不着颜色,粗线条勾勒景物的轮廓,和‘铺陈’手法相对而言。”此外,还有远近结合、动静结合。
三层,“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这是主观感受,是主旨句,也是卒章显志,也是直抒胸臆。
07
大家齐声诵读,按照此思路快速背诵!5分钟,已有多数人举手。
我的结束语:城市和农村,出世与入世,这是中国知识分子永恒的内心矛盾,这就是陶渊明给我们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