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友广场读书

读后感 | 《鱼翅与花椒》

2021-09-24  本文已影响0人  亦箫_
图片引自网络侵删

从另外一本书中知道了扶霞·邓洛普,她是作家中顶尖的美食家,厨师里最会写作的人。进而得知了这本《鱼翅与花椒》。

如果说一部热剧,是因为好的剧本遇到合适的演员;那么一本让人拍案叫绝的译作,也离不开作者与译者的心心相通,一见如故。

扶霞有着英国人的幽默可爱,雨伽亦是一个古灵精怪的川妹子,两人的合作,让翻译版的读起来那么地道,却有着不一般的视角,去剖析分解中国的美食文化,让更多的人理解和看到那些不为外人所知的美味。

扶霞因为在中国留学,在成都呆了几年,正是因为这几年时光,不仅让她改变了西方人对中国饮食的偏见,还让她深深的爱上了中国的美食和这个国家。这种感情在字里行间是毫不掩饰的,同时在探寻美食的过程中,会思考到更多的社会现象等。

一个爱吃的人,一定是快乐的人;一个热爱做饭的人,也一定是个艺术家,所谓厨艺,就是将各种佐料,食材变成色香味俱全,又深有意义的盘中菜。

一盘菜,做的一般,只能果腹;做的好了,不仅满足舌尖胃口还有心,还会成为人们心中的经典,流芳百世。更重要的是有情感绵绵不断地流动。

小时候,爷爷辈的人,总喜欢吃一些我们都不喜欢吃的, 赶赴千里就只为一碗高粱面。后来异地工作了几年,发现自己竟然怀念起,儿时最不喜欢吃的浆水面了。一碗面,一段难以割舍的思乡情。

作者在写四川那段的时候,情感也是那般麻辣,又有些丝丝甜甜。

其实说到川菜,自己也是深有感触。作为一个西北人,平日里主要以面食为主,菜系较少。当第一次去四川,摆在面前的就是十七八个菜,不重样,各个都别具香味,妥妥的满足了口腹之欲。那种麻辣的香,让人着实着迷。

即便工作在沿海城市,饮食本该以清单为主,可总还是忍不住,放自己一把火,去吃一次重庆火锅,撸一次串串香....

川味与粤菜,就像一个魅丽火辣的妹子,和一个清淡如水的姑娘。年轻的时候,总是干柴烈火,上了年纪了还是平淡些对身体好。

书中还有一点,是对细节生动的描述。比如很多美食,并不存在于五星级酒店,更多的是隐藏在不知名的角落里,就像成都的一些苍蝇馆子,香港的私房菜。再比如厨师的刀工,处理食材的种种描述。还有一段写甘肃的,画面感太过真实。

这是一部记录美食的书,也是一本作者在中国探险的记录,更是一部回忆录。在其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美食,包括作者提到了很多食谱,也看到她为了写书,天南海北的去了很多地方,尝遍各种食材,那些她曾经都想都不敢想的食材,到最后竟然轻而易举的将毛毛虫都能生吃了,这些功夫都是在中国慢慢练就出来的。

在书中,我们依然能看到九十年代的中国的发展,从人们对食物的态度就能看的出来。

从食物匮乏,不同材料都能变成花样做菜,到餐桌上的各种浪费,除了礼节习俗,其实也有人们生活境况的改变。

在生活中我们也见过相同的情况,老一辈的人总是既节约又浪费。做饭的时候,经常怕有人不够吃,结果菜和饭都做多了,最后吃不完又可惜,就只能留着当剩饭。

时代在变化,人们的饮食结构也在变化。曾经追求吃的越精贵越好,现在追求越粗糙越好。作者对中国饮食的感情也是不断的被改变。一开始同绝大多数西方的人,对中国饮食有偏见,后来逐渐爱上川菜,连语言都被同化,甚至最后去学习如何做川菜。尝遍了中国各地的菜。可到后来吃稀有动物的那一段,她是有种深深的罪恶感与内疚;不过扬州一行后,最终还是回到原来那颗炙热的心。

就如雨伽最后的那段话:你是我面包上的黄油,回锅肉中的豆瓣酱,钵钵鸡里的藤椒,肥牛蘸的干碟,酸辣粉上的葱花......是我呼吸的空气。谢谢你给我最美好的爱,让我勇敢前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