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暮潇潇诗文人物

赤脚教授与乡贤馆

2018-07-30  本文已影响126人  湘东以梦为马

    七月的骄阳,如火如荼。进入攸县县道后,沿途两边的满塘荷叶碧绿耀眼。到了南桥村,老远看见一簇平房,一座农家小院的牌坊非常打眼,印入你的眼帘。走近后,看见牌坊横楣上镌写着三个字“乡贤馆",墨色遒劲有力。一位老人在一群男女老少中间与我们热情的打着招呼。同行的唐主任向我们十分隆重的介绍着这位老人一一这就是夏昭炎教授,大名鼎鼎的被央视采访报道的原湖南科技大学的知名教授夏昭炎教授。我仔细地打量着面前这位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老人一一身着灰白色衬衫青蓝裤,灰白色的短发下一张精神矍烁的脸,一双眼晴炯炯有神,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双赤脚站在已经开始滚烫的水泥地上,两个裤脚绾到了小腿肚子上。

    一边打招呼,我们一边跟随着夏教授走进了乡贤馆。四合院式的乡贤馆中间有一个大约两百平方左右的水泥坪,三面墙上分别镶上了十九大的会议精神要义、孔孟先贤的教训、县域十大乡贤的宣传栏和毛主席语录、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我们看到夏昭炎老人的那张慈祥而执着的照片排在十大乡贤之首,旁边还有中宣部长黄坤明在“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建设先进集体和个人表彰会“上对夏昭炎老人的高度评价:令人感动、令人称道新时代的乡贤代表夏昭炎老师。令我踯躅不前,满是虔诚和敬意。小院三周有十几间小房。正中间首先是个图书室,拥有藏书2000多册,专供村民和孩子们阅看。再进去两间房子里摆放着农村过去务农用的犁、耙、蓑衣、斗笠,还有风车、水车以及石磨等诸多“古器",同行的八O后女记者一脸惊讶,直呼不知道是什么宝贝。夏教授在旁边解释道,这些农具要让新生代不忘本。左边的几间屋是志愿者工作室,墙上贴满了十多年来乡贤馆在夏昭炎教授和老伴杨莲金带领一群人创建和守护乡贤馆的酸甜苦辣历程,让我们感到无比震撼!我们进门的时候,正好有一批湖南科技大学的志愿者在一名老师的带领下在工作室教孩子们学习文化知识,志愿者老师十分认真的组织孩子们上课,孩子们在课堂上显得十分活泼可爱,就连在外面送孩子们来学习的家长们都忍不住探探头听听。

    坐下来后,我们认真地听着这位老人向我们讲述着他和乡贤馆的故事。

    乡贤馆创建于2007年,那是72岁离开湖南科技大学教学岗位的夏昭炎教授和老伴杨莲金从湘潭市回到攸县石羊塘的老家南桥村,看到老家那些留守儿童的无助空洞的眼神和老乡们整日粗俗浮躁的生活,看到毫无文化气息的农村和农民,下决心要为自己的家乡做点有益的事情,也能为农村文化建设的振兴作点自已的努力。于是他走访了自己的朋友、同学、学生和同事,争取到了大量的图书,分别在南桥周边建立了七个图书室,并请了七个义工负责管理。将图书一本本送到村民的手上,并采取了借十送一的办法,想尽一切办法让村民们看书学习。针对留守儿童多,寒暑长假无人看管和学习氛围不浓,他到附近各家做家长的思想工作说服家长将孩子们集中到乡贤馆,他又请来了一些志愿者,免费为他们传授知识和才艺。同时,他非常关注国家政治,时常会把党和国家的政策通过讲解、宣传栏、标语和书籍向村民不厌其烦地作教育宣传。村民们都亲切的叫他“赤脚教授”。

    老人今年八十三岁,老伴也有八十岁了,每日为了家乡的村民和孩子们从早到黑不辞劳苦,十多年了一直乐此不疲。现在的夏教授每日习惯了戴着草帽赤着脚来回奔波,不认识的人谁也看不出他原来可是一位知识渊博桃李满天下的大学教授。正如老人自已所说:我的个人力量太渺小,国家把我培养成一名教授,我很恩;可惜年龄大了,我只能在我的有生之年做点有益于家乡有益于国家的小事。我看到家乡的民风越来越淳了,家风越来越美了,党风越来越正了;我看到孩子们的文化知识越来越丰富了,品行修养越来越好了,我是最开心的。是呀!村民告诉我们,现在的南桥村,大人不玩牌了,连小孩都不吵着玩手机了,看书学习和锻炼身体之风已经在村里盛行,文化气息越来越浓了。

    一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一下子就到了中午十二点,我们又参观了老人十分简朴的家,老人从自己的书房拿出了自已出版著作的一本《意境概说》签上自已的名字并赠与了我们,将书交给我们手上的时侯,让我感到无比的感慨,这个赤脚老人竟然如此不简单,作为七十年代的我们又怎么能不汗颜呢?

    回来的路上,我的内心在烈日下沸腾不已。我不断地祈祷老人健康长寿开心幸福,也祝福南桥的乡贤馆能振兴发展,也希望在每个地方都能看到这样的乡贤馆和这样令人感动令人称道的赤脚乡贤。

赤脚教授与乡贤馆 赤脚教授与乡贤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