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知情绪的过程
孩子上完画画课,看到门口的玩具。孩子说:交学费可以选择喜欢的。咨询了老师,还不到续费的时候。玩具会送你,只要这个月好好画。
孩子的失落感马上表现出来,我说:并不是想得到的东西就要马上得到。记得“斯坦福大学”的棉花糖实验。
每个孩子桌子上放一块棉花糖,工作人员不在场。15分钟之后,如果没吃掉棉花糖的孩子,可以得到两块棉。在后来的研究中发现那些能为偏爱奖励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小孩通常有更好的人生表现。
我并没有马上满足他,他在车上不停的要求。在这个状态下,能感受自己情绪的波动,并没有责怪,也没有批评,只是说:一个月后,就可以了。但对于孩子,看到喜欢的玩具,等一个月是多么的漫长。就像成人买了股票,马上要看到上涨一样。
孩子没得到满足,有了情绪,下车时,狠狠的关了车门。把我在车上的情绪激发出来。我大声说了一声,回来重新关。我看到我的愤怒,他看到了我的变化。
回到家,把自己反锁在房间,敲门也不回应。当我觉知到这股情绪,情绪开始消失。对于刚才的愤怒,没有自责。只是告诉自己,还要继续修行。也并没有因为孩子反锁在房间大发雷霆。我等待孩子情绪平复。
我在反思,孩子也会反思。这个过程没有谁对谁错。各自的想法造成了情绪上的波动。之后,我为大声说话检讨,孩子为自己的行为检讨。
他说他的理由。我没有打断,只是倾听。我知道,这是他情绪释放的方式。我的愤怒,源于记忆。这时候的状态是反应,而不是回应。
所以修行是一辈子的事。你不想被反应控制,就要学会回应。反应是无意识,所以会重复;回应是可以选择,对“我要负责”的担当。
萨古鲁说:仔细观察你的生命,你会发现你做过的最愚蠢,最反生命的事,都是在愤怒的时候做出的。说到底,你是在对抗你自己。如果你对抗你自己,如果你毁坏自己的福祉,那么,你显然是在选择不明智的生活方式。
有的人整天抱怨,那些抱怨的话就会变成他的人生。如果没有觉知,就会被抱怨掌控。处在这样的循环之中。
这些都源于自己错误的认知。认为发火,抱怨,指责,批评就能改变发生,但是生活的经历告诉你,只会适得其反。
当你意识到这一点,其实已经走在自我改变的路上,我们都在用记忆,经历对当下做出选择和判断。所以往往没有如其所是的看待。
也不需要说,今后一定不要让这种情况发生。这要看你对迁怒能觉知到几层。对一个行为产生迁怒时你会看到,让它消失;但是碰到连续的迁怒,你能否有意识的看到。层级越多,考验越大,直到你时时刻刻都能看清事物的本相。
情绪是记忆的延续。界限越多,痛苦,忧伤或是愤怒重复的次数就越多。当这些出现的时候,就是审视自己内在时刻的时候,不是去外在寻找,这只会让自己越走越远。唯一需要做出改变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