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俐和三个女人的战争,结局太残酷
9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一个辉煌时期,也可以说是张艺谋的创作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张艺谋的作品更倾向于通过对特定时代人们生活状态的再现,挖掘群体心理和思想,完成对时代的反思和解构。
《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张艺谋90年代电影的代表作品之一,也是张艺谋个人影像风格最强烈鲜明的一部电影。
影片的时代背景是在民国初年,19岁的女大学生颂莲因为家中变故被迫辍学嫁入陈府,成为陈府的四姨太。
陈府的宅院像城堡一样坐落在镇上。按照陈府的规矩,陈老爷在哪房姨太太屋里过夜,这位姨太太屋里就会高高挂起一个大红灯笼。
年轻漂亮的颂莲,刚进入陈府,就被卷入几房太太的明争暗斗当中,一心想成为姨太太的丫鬟雁儿也对颂莲充满敌意。
进入陈府不久后失宠的颂莲为夺势假装怀孕,自己门前也点起了“长明灯”。
但是,之后雁儿在洗颂莲的衣服时,发现了颂莲假装怀孕的真相,并将此事向二太太卓云告密,颂莲也被“封灯”。为了出气,颂莲将之前发现的雁儿私自点灯笼的事情揭发出来,雁儿在雪地里被罚跪,始终不肯认错,最终死去。
雁儿死去之后,颂莲终日精神恍惚,在二十岁生日那天,颂莲借酒浇愁,酒后无意说出三太太梅珊私会高医生的事情。三姨太梅珊被吊死在陈府角楼小屋中。发现陈府上下“人吃人”残酷真相的颂莲精神崩溃,成了疯子。次年春天,陈府迎来第五位太太,已经疯了的颂莲穿着学生服终日在陈府游荡。
《大红灯笼高高挂》整个故事基调灰暗、悲凉,是张艺谋将内容与形式结合的最好的电影之一。
先说说红灯笼。
红灯笼是贯穿影片的一个重要道具,张艺谋为其赋予丰富多样的符号意义。
首先,红灯笼于陈府而言是权力的象征。
按陈府规矩,陈老爷在哪房太太屋里过夜,便会在哪房太太门前挂上红灯笼,哪房太太触怒他便会被封灯。红灯笼成为陈老爷管理控制陈府的工具,是陈老爷在陈府这一方小小天地中至高无上权力的体现。
其次,红灯笼是于陈府的几位太太而言,是在陈府生活下去的希望所在。
只有门前挂红灯笼的次数越多,才说明自己还被陈老爷宠爱,也有更大的机会为陈老爷生一个儿子,这样才能在暗流涌动的陈府站稳脚步。
还有,红灯笼也是人的欲望的外化。
雁儿一心想着成为姨太太,便在自屋里私自点灯笼,听着太太房里捶脚的声音,幻想着自己也在捶脚。一屋子的残破红灯笼,也暗示了雁儿最终的悲惨下场。
影片中像红灯笼一样具有象征意义的道具比比皆是。
比如三太太梅珊屋里的京剧脸谱,一方面契合了三太太梅珊进入陈府之前的身份,另一方面也隐喻了在陈府生活就像在戏台上一样,需要时刻带着面具示人,活在面具之下才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
除了使用具有符号意义的道具推动影片情节发展和反映主题,《大红灯笼高高挂》对色彩和构图等诸多影视技巧的使用也对烘托影片主题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陈府的宅院青砖灰瓦,阴森清冷,四面围墙,陈府的人如囚鸟一般生活其中,隐喻了封建专制主义的残酷无情;
而影片出现最多的红色,一方面是陈府中至高权力的体现,另一方面也隐喻了“一夫多妻制”封建家庭的对女性的无情压迫,体现了陈府统治者表面温和之下残忍血腥的一面;
陈府宛若一个与世隔绝的天地,有着森严的等级划分,在陈老爷和太太一起吃饭的时候便有明显的体现。
陈老爷和几位太太位于画面的正中央位置,管家可以在饭桌跟前伺候,普通的下人只能在房间两旁听候使唤,就这样一个画面,观众便能对陈府的等级划分心领神会。
最后,还要再说一说人物。
陈老爷作为影片中主要男性人物,也是陈府家长,在影片中从来没露过正脸,对白也非常简短,主要以声音来体现他的存在,但是效果却很明显:仿佛陈老爷这个人物并不存在,但却掌控着府中每一个人的生死,一个冷血无情的封建家长式的人物被马精武演绎的入木三分。
颂莲从一名学生变为陈府太太,短短一时间里,经历了陈府中的尔虞我诈,见识了陈府这样一个“一夫多妻制”的封建家庭生活的冷血无情,最终目睹三太太和雁儿的悲惨下场后,自己也成了疯子。
陈府的深宅大院,便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颂莲在陈府的生活也是封建社会女性生活的一个剪影,在专制主义时代,没有话语权的她们,只能在权利和欲望的倾轧之下苦苦挣扎生存,到头来却只能无奈的穿上自己的一身学生装。
本文图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