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4-11 心理治疗中的依恋——第二章
Bowly的核心贡献:儿童对其照看着的依恋具有基于生物基础的进化需求。
认为作为动机系统的依恋,其原始的本性来自于婴儿绝对需要保持自己与照看着之间的身体亲近,这不仅是为了促进情绪的安全,而且更重要的是保证婴儿却是能存活下来。
依恋行为系统是由进化设计的,用来提高成功存活和繁衍的几率。
依恋系统作为人类遗传程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重要性并不比进食及交配小多少。
婴儿的本能反应——证明对威胁和不安全的反应是天生的,依靠本能指引的:
1、寻求、监测,并试图和提供保护的依恋对象——或者是一个微小的依恋对象层级中的一员——保持亲近。
2、将依恋对象作为“安全基地”而使用。(儿童的探索行为系统,与依恋系统密切相关,如果依恋对象在场,可以作为儿童的安全基地,在儿童需要时提供保护和支持,儿童一般会觉得可以自由去探索。)
3、将依恋对象作为“安全港”,在面对危险情境和受到惊吓的时候逃向此处。
不仅是要从照看着那里获得保护以避免当前的危险,而且要一在地确保照看者持续的可获得性。“可获得性”不仅是身体上的可接触性,也是情绪上的反应性。
婴儿和幼儿应当具备和母亲(或者母亲的永久替代者)保持温暖的,亲密的,以及持续的关系的体验,在这个关系中双方都能找到满足感和愉悦感。比起分离和丧失的创伤而言,儿童和父母持续的、每天都进行的互动更能影响心理的发展。
Mary Ainsworth:依恋、沟通和“陌生情境实验”
Ainsworth的研究成果明确肯定了Bowlby的想法,也有自己独立的研究贡献——发现先天的、生物驱动的依恋关系实际上具有可塑性。个人依恋行为在品质上的差异,与照看者的行为差异有关。这个发现促进了对婴儿期和成人期依恋风格的分裂,这也是依恋理论带给心理治疗的核心部分。
安全不安全的关键,是在于婴儿和照看者之间的沟通模式。
婴儿依恋分类:
安全型依恋:在感到安全时,随着自己的冲动去探索周围环境,感到不安全时,自然从联接中寻求安慰。(不管分离时多么难过,与母亲在此联接让他们瞬间得到安慰,而且很容易继续去玩耍)——具有灵活性和复原力
是母亲(照看者)的互动的产物。这些敏感的母亲能够对婴儿发出的信号和发起交流进行适当地、调协地反应。
母亲能够顺畅地将自己的节奏与婴儿的节奏紧密配合在一起,而不是把自己的节奏或安排强加给婴儿。
回避型依恋:表面冷漠,实质上是依恋行为的缺失——是一种防御性的适应。回避性婴儿认定想要得到安慰和照顾的任何主动表现都毫无用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他们放弃了要求。
回避型婴儿的母亲,会主动拒绝婴儿想要联接的请求。在看到孩子很悲伤的时候,会出现退缩行为。对情绪表达抑制,对身体接触厌恶,以及在实际身体接触时粗鲁唐突,都是产生回避型婴儿的抚养方式的标志。通常,回避型婴儿在母亲抱在怀里的时候,不是紧紧地搂着母亲或黏在母亲身上,而是显得松软无力的样子。
矛盾型依恋:Ainsworth甄别出两种矛盾型婴儿:一种是生气的,一种很被动。都对母亲在哪儿过迷恋,以至于无法自由地探索,对母亲里烤的反应,表现出淹没性的悲伤。和母亲重聚后:
生气型婴儿是在主动要跟母亲联接和对她表达拒绝之间来回摇摆——拒绝的幅度会从挣脱母亲的怀抱到大发脾气。
被动型婴儿:看上去只能很胆怯地或含蓄地向母亲寻求安慰,好像他们安全被无助、悲苦的状态所压倒,以至于无法直接地接近不亲。
和母亲之间并愉快地重聚,既不能缓解矛盾型婴儿的悲痛,也不能终止他们对母亲行踪的时刻担忧——好像母亲在场的时候,婴儿也在寻找一个缺失的母亲。
矛盾型婴儿的母亲,她们的可获得性是婴儿无法预期和不经常拥有的。并没有口头或身体上拒绝(回避型婴儿的母亲会这么做),她们对婴儿发出的信号不敏感,不稳定。她们微妙地、或者不那么微妙地,阻碍婴儿的独立自主(互为主题的关系互动)
混乱型依恋:这类婴儿在父母在场时的反应是难以捉摸的、矛盾的、或者说是怪异的。依恋对象不仅被婴儿体验为安全港,与此同时也被体验为危险的来源,这样会导致混乱型依恋。(虐待婴儿家庭、贫困、精神疾病、滥用药物或者代际传承家庭)。
婴儿依恋模式的长期影响:
安全型儿童:表现出自尊、情绪健康、自我复原利、正性情感、主动性、社交能力、以及在游戏中有更集中的注意力。不欺负人,也不被人欺负。
回避性儿童:看上去经常地闷闷不乐、傲慢或对抗,容易引发别人愤怒地控制性的反应。欺负别人。被认为和强迫的、自恋的一级精神分裂样的问题紧密相关。
矛盾型儿童:经常既粘人又不成熟。容易被过渡宠爱,被当作更小的孩子对待。容易被别人欺负。歇斯底里的或表演性的问题相关。
混乱型儿童:长大后容易发展为边缘性人格患者
总之:依恋关系中,婴儿和照看者之间的沟通品质最重要。最初收生物因素驱动的互动,在心理上会以心理表征的形式保存下来,并将可能持续一生,塑造着我们的行为和主观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