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

我们为什么要贴标签?

2019-03-07  本文已影响0人  奚磊Morry

1,

前几天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作者放假无聊在网站看《红楼梦》,看到屏幕上赫然飘过“贾宝玉真是渣男啊”“林黛玉就是个心机婊”等众多弹幕时,感到非常诧异,提出疑问:现在的人都是这么简单地用“渣男”“心机婊”这样的标签来定义的吗?

文学作品的标签化也十分严重,比如《红与黑》是“凤凰男的逆袭”,《包法利夫人》是“爱慕虚荣的白穷美”,《安娜卡列尼娜》是“冠冕堂皇给婚外情公然洗白”……原著波折起伏,人物情感细腻交缠,现代人缺给出流于简单的情绪宣泄或快餐式的评价。

因此作者批判这种现象:贴标签就是对问题不作具体分析,只根据教条对人或事物生搬硬套地加上一个名目。

的确,标签化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像“女神”“学霸”“屌丝”“高富帅”“富二代”等等的标签,你一定为身边的某希尔贴过。

而一些性格测试,星座、MBTI、九型人格,甚至八字命理等,都会有人先入为主地给自己一个 名头。

于是有人开始反思,我们是否对其他人和自己的观察太片面了,贴标签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判断,但人是立体多面的,单个标签不足以让我们了解一个人,还容易产生误解。

“反标签”也成了一种潮流。

但我想说,我们的问题不是标签化过度,而是既不能对一个人有全面立体的认识,也做不到快速识人。

2,


先看看这张图,这位女士一脸不可思议的表情质问对面的男士“你是在试图告诉我你是个GAY或者什么吗?”“为什么我们要给所有东西贴上标签?”“我们就是这样做了,否则没人知道该怎么继续”。

实际上很多真相就是政治不正确的。

我们认识一个人,需要知道他足够多的的标签,并合理看待这些标签,根据这些信息推断出他的诉求,由此建立后续的合作或者其他相处方式

承认标签的一个好处是,能够降低认知成本,快速简化地判断某个人某个现象,于是判断的大致区间你心中有数,可控性也较强。

比如所有人都讨厌种族歧视,这是一个高度的政治正确问题,相信你也讨厌,因为你去某些国家,你也可能会被毫无理由地歧视一番。

但是我问你,如果你是一位女士,你去印度旅游,会一个人衣着暴露地在贫民窟招摇过市吗?

虽然不是所有印度人都那么猥琐,但你一定不敢以身试险。因为数据告诉我们,印度的强奸率和性侵率就是很高。

为了保护自己,女士们在印度旅游时, 最好还是穿衣保守些,成群出行,且要有男士陪同。

这件事告诉我们,绝大多数标签,是一种对概率的考量。

尽管某个标签下的某种恶劣品质不可能是100%,它只是告诉我们,对某种标签里较高概率出现的事,有必要保持警惕或拒绝。当然好的一面,某种大规模出现的品质,也应该被留意到。

绝大多数的固有印象、偏见,就是标签里的大概率。

微小的个体即便对此感到不爽,也无法以“一己肉身”挑战这种概率。

尤其是在真金白银的商业社会,不尊重概率,是自己挖坑给自己。

3,

一个人的固有认知很难改变,你只能改变对方对你个人的认知,这就相对容易些。扭转社会的整体认知需要极大的能量。

道德主义者,或者极度“白左”的人,会希望你拥有开放性,尊重所以群体,所以种族,所以阶级,所有人,但不尊重概率是很蠢的表现。

真正的开放性是对标签有正确的认知,并对可能导致的情况有应对措施,总之最终目的是实现共赢。

如果你要招人,你会选择什么样的人?

优秀的?聪明的?学历高的?有经验的?颜值高的?
往往人们会陷入“人才最重要”这个原则,认为一定要招“世俗标准下最优秀”的人,高学历,大公司出来的最好,只要招的起就招,标准一定要高。但这非常扯淡。

不同阶段需要的人是不一样的,而在前期只有“生存”一个目的的时候,去拥护世俗优秀根本不兼容。

实际上招人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苦干的老实人
公司最早期的时候,如果你没有强悍的资源,那么生存又是第一目的,你只能要求你的员工踏实肯干。
你要把员工带出来,提升能力,为公司创造收益,那么就需要你有东西教,将他们变成你。
这时候想法太多的肯定不行,因此听话的愿意做事的是你最佳的选择。

第二个阶段:能帮你摆平问题的人。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你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初始阶段业务能力最重要,而中期,财务、政府关系、公共关系等等,一大堆你没有遇到的问题会出现,你也没可能都去学。
因此你需要招一些各个领域的专家,让他们帮你解决问题。

第三个阶段:比你思维战略更强的人。
当公司规模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接近独角兽),可能需要战略层面的思考。
这也是为什么机构投资者通常会在C轮时空降高管,正是因为在这个时候才会有用武之地,而公司小的时候根本用不上。

4,

不管怎么样,你要以你所处的阶段和需求,基于标签做好识人的管理。

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的标签,最好尊重所有标签被流传的固有印象,因为这代表一类共识,低成本管理你的精力去识别。

如果对方经常提及他自己的某个标签时,证明他真的很注重此标签,你需要特别关注这个标签并进一步利用,哪怕这个标签很扯淡。

比如有人以“处女座”自居,就算他不是,他身上也会有“处女座”细心、完美主义的特性,你必须尊重这点。

标签无对错,它可以成为你极佳的识人工具,并进行后续的人际管理。

一棒子打死不可取,诚然我们每个人都是多面的,了解一个人需要更长时间的观察和接触。

如何看待标签,前提是“你是需求是什么”,如果脱离了你的需求,谈这些事就没有意义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