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五从军征》说起
2019-12-12 本文已影响0人
金卯刀8862
诗歌中的老兵只是众多遭受战争苦难的百姓之一。
当我们在讴歌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丰功伟绩时,怎么能不想到江山是靠无数百姓的牺牲打下的?其实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
《十五从军征》就是这样一首诗歌,他向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悲惨一生,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悲剧。它不仅记录了老兵的一生,也记录着那个时代。作为战争题材的诗歌,这首乐府民歌从一位老兵回乡经历的角度,揭示了战争给老百姓带来的苦难。
除了这首诗,还有很多从不同角度描写战争的诗。
唐代王昌龄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看看这首诗歌又是从哪个角度来写战争的?《从军行》前两句写景,长云、雪山、孤城这些意象描绘了塞外的壮丽苍凉。暗、遥望又渲染了戍边所在地的荒凉冷清。但这样的环境也没有泯灭将士们火热的内心和激昂的呐喊,思家卫国的情感矛盾在这首诗歌中显然被卫国的情感占据了上风。现在读来,也觉得心潮澎湃。因为这种情感矛盾是直击灵魂的,她能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张养浩的《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因为战争,保家卫国的故事在每个朝代,每个民族都重复上演,但无论历史怎样螺旋上升,都印证了那句诗歌“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里已经不仅仅是对战争的感慨,更是作者对历史的概括。学生们对此不一定要有深刻的认识,只要知道这句话就可以了。
通过课内古诗,拓展到课外古诗。几首诗歌相互比较,学生对战争这个命题多少都会形成自己的认识和判断,最后以张养浩的《潼关怀古》作结。
我们的语文课堂也只有在知识和能力发展的基础上,“以文化人”,才能真正实现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