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1《世说新语》‖文学篇中的成语故事
我读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重点学习第四文学篇。今天学习了其中几则成语故事。
成语:拾人牙慧
第27则: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
殷浩东晋时期大臣、将领、清谈家。以见识度量、清明高远而富有美名,酷爱《老子》。隐居十年,不曾出仕做官。接受会稽王司马昱征召,拜寻武将军、扬州刺史。永和八年(公元352年)奉命北伐,出兵攻打许昌和洛阳。次年(公元353年),兵败许昌,被贬为庶人,流放东阳。重来殷浩病死,追复原官。
殷浩有一个外甥叫韩康伯。此人非常聪明,颇有才学,殷浩十分喜爱他。在殷浩被罢官、过流放生活时,韩康伯也有一段时间与殷浩在一起。有一次,殷浩看见他与人一起谈论的时候,显出十分得意的神情,心中很不舒服。为了教育教育外甥,煞煞他目中无人、不知天高地厚的思想,事后便对他说:“康伯,未得我牙后慧。”意思是说:康伯,还没学到我牙缝里的一点聪慧!康伯明白殷浩是说他知识少得可怜,肤浅得很,也就没说什么,默默地接受了。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拾人牙慧”,用来比喻有些人的言论、主张尽是拣取别人的,没有一点新东西。
成语:标新立异
第32则:《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道林在白马寺中,将冯太常共语,因及《消遥》。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后遂用支理。
东晋有个和尚名叫支道林,善于思考,对各种问题常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庄子·逍遥游》一篇,历来是个难点,名流们全部钻研、玩味,可是对它的义理的阐述却不能超出郭象和向秀。有一次,支道林在白马寺与冯太常(冯怀)闲谈,他们谈到《逍遥游》。支道林“卓然标新于二家之表,立异于众贤之外”,意思是:支道林解释《庄子·消遥游》时,特创新意,立论与郭象和向秀诸家都不相同。冯太常对支林道的看法表示赞许。
后来,人们用“标新立异”表示提出新奇的主张,也用来表示为了显示自己,故意另搞一套。现在有时用来形容敢于革新创造。
成语:相煎太急 、七步成诗
第66则:文帝尝令东阿王七步中作诗,不成者行大法。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帝深有惭色。
曹操的大儿子曹丕当了皇帝(魏文帝),十分嫉刻他的同胞兄弟曹植,总想杀害他。有一天,曹丕忽然心生一计,限令曹植在走七步的时间内吟诗一首,如诗不成就要“行大法”(处死)。曹植立即作诗道:“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还没到七步,曹植就把诗作好了。曹丕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但也无法。之后,曹丕对曹植的迫害仍不肯放松。曹丕先是封曹植为鄄城侯,后来迁往雍丘,不久又迁到东阿。这样经常掉换地方,使曹植一直处于惊恐之中。由于曹丕的迫害、折磨,曹植只活了四十一岁就死了。
后来,人们把“相煎何太急”用来形容兄弟之间或集团内部互相残杀或迫害。也把这个故事概括为“七步成诗”,用来形容文思敏捷,下笔成章。
成语:倚马可待
第88则:袁虎少贫,尝为人佣载运租。谢镇西经船行,其夜清风朗月,闻江渚间估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所诵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已。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因此相要,大相赏得。
晋朝有个袁虎(即袁宏),少年时家境清贫,但学习抓得很紧,从不懈怠。为了维持生活,袁虎常去帮人运货。一次,他替人拉船至牛渚,夜舶江边,眼见风轻月朗,不禁感慨油生。他情之所致,兴之所发,于是吟成五言咏史诗一首,闻者皆奇。当时,西安豫州刺史谢尚正在牛渚江边,闻知袁虎诗出不凡,遂同舟共论诗文。谢尚深爱袁虎之才,便推举他作了个参军。后来袁虎又到桓宣武(即桓温)府作记室,桓宣武对袁虎的文笔也很欣赏。有一次,桓宣武出征,袁虎跟从。一天桓宣武令袁虎拟个公文,袁虎奉命后就倚在马旁,倾刻间写满了七张纸。这篇公文内容充实,条理清楚,文字流畅。
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倚马可待”,用以表达文思敏捷,下笔成章。
(陪伴营2022年1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