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创作中华文学

围炉夜话

2021-03-23  本文已影响0人  风语者1026

煤球炉抬回来了,卸下一块玻璃,装上烟囱,拣上一个烧红的煤球(说是煤球,准确地说该叫蜂窝煤,不知为啥,大家都叫煤球,入乡随俗吧)丢在里面,再搁上一个生煤球,火就生起来了。有了炉火,屋子里没有原来那么寒气逼人,但仍隐约闻到呛人的煤气味。傍晚的时候,小号他爸来了,并随身携带二尺“胶布”。这是一种专门用于粘贴金属制品的“胶布″,我疑心这玩艺本身就是金属制成,外表充满全属质感。将胶布粘上,效果登时立显。小号他爸乐呵呵地说:“我想了想不对劲,煤气中毒可了不得,一定注意安全。”这个晚上睡得很好,虽与城里地暖不能相比,但比前两天确实舒服了许多。

有了火炉,也就有了“享受”的机会。无论饭后,将干馍片与苹果搁在炉边,任由苹果或馍片被烤熟,然后大家围炉而坐,谈天说地,还是在睡前,用热水泡脚之后,将洗净袜子或鞋垫搭在炉边,看着在火炉的烘烤下袜子和鞋垫上袅袅升起水汽,想象着第二天穿上干的鞋袜所带来的舒适感,那都是一种享受。

火炉真是一个好东西呀。人常说“伙伴、伙伴”,这没“火”哪里来的“伴”呢?而有了“火”,“伴”也就来了,这不,不到一会儿,家里就来了三通人。

自古以来“围炉夜话”可不都是读书人的专利。几十年前,每次晚饭之后,火后可是乡亲们最好的交际场所。天一摸黑,人们就聚在一起。喷《三国》,说笑话,聊收成,讲道理,哪一次不是在火边完成的呢?在这个时候,炉火就是最好的催化剂。在黄梨发出滋滋的声中,在红薯与黄梨的散发出的香味中,火光映照每个人脸上,希望映照在每个人心里。

几十年过去了,那个场景至今想起来依然是那么湿馨美好。斯人已去,炉火不再,如今在屋子里点上煤球炉,权当是对往日生活的一次追忆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