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哲学,过更健全的生活(三)
怎样才是美好的人生?
美好的人生,在于我们怎样去面对欲望。
有人说:我要赚很多的钱,买很多很多我想要的东西,去不同的国家,吃遍世界不同的美食,有不同的美女能满足我不同的口味……嗯,这样纵情享乐的日子谁都想要,不是吗?但是好像不太肯定这种享乐带来的一定会有好的结果,比如狂饮的代价是头疼和胃疼,狂欢的背后是兴趣索然,放纵欲望过后是心灵的空虚。
所以,要想体验真正的快乐,就要给自己的欲望定量,给目标定高度,跳一跳,能够的着,让自己永远处于追逐的过程中,而又不会真正被满足。在自己的视野和能力之间,做一个连线,一边不断扩大自己的能力圈,一边在视野之内找到自己想要的价值取向,不要用别人的一套价值体系去套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这样会很郁闷也很纠结,没有自己的判断,也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
美好的人生,在于我们怎样面对生活的苦。
古希腊有个著名的神话,西西弗斯因绑架死神遭到众神最严厉的惩罚,他每天必须把一块巨石推向山顶,但是到了晚上,这颗巨石又滚落下来,这样第二天,他不得不再次把它又艰难地推上去,年复一年,面临着无数次的失败与绝望,无数次的永无止境的无用功。然而,终有一天,西西弗斯在这种荒诞、孤独和绝望中发现一种美好,他在与巨石较量,在艰苦的过程中享受挑战的乐趣。那种赋予无聊中的意义,才是带来美好体验的源泉。
生活充满着悲伤和喜悦,也充满着自信与激情,我们正是从对希望的向往,放眼未来可能得到的美好生活,才能让内心富足,让快乐常伴左右。热爱生活,需要的是信念与执着,被折磨的也许是肉体,但是却可以升华我们的认知和灵魂。不懂怎么面对生活的苦,也不会懂得欣赏美好生活的甜。我们这一世,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美好,从挫折悲伤里找到意义,让自己强大,笑对惨淡的人生,才是真正的勇者。
有三样东西有助于缓解生命的辛劳:希望、睡眠和笑。——康德
美好的人生,在于精神上的富足。
中国人常说:知足常乐。意思是我们放弃看似不可能实现的愿望,放低期望值,着眼当下转瞬即逝的快乐就好。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知足,会使我们常常保持快乐的情绪。假设我们有一份能糊口的工作,下班后刷着手机看看韩剧,偶尔带家人长假期间去玩一玩,貌似这样也可以知足,不错哦,那么这样知足快乐的生活是不是我们想要的呢?
如果生命只享受到这种低级的快乐,似乎也太不值了,我们遇到相见恨晚的人惺惺相惜,博物馆里一副油画把我深深打动,一首古诗把我们带入绝美的意境,一首美妙的乐曲让我们心灵震颤,这些,超越了稀疏平常的感官快乐,让我们的精神得以滋养,这就要对自己有个长期的素养修炼才能体会得到。只沉醉于享乐主义的漩涡,不精进完善自身,是不可能把人生打磨的多彩多姿。有自律和自我控制,才能真正地享受到愉悦、超脱和幸福的感觉。
同时,适度地悲观,有助于提高我们对美好生活的感知能力,想象一下,明天,也许会遭遇车祸,也许会因为台风失去远在外地的亲人,也许经营不善,供职的公司效益下滑,要大规模裁员等等,这样,我们会更加珍惜手中的拥有,我们会倍加珍惜今天和明天。
我们常常不去想自己拥有的东西,却对得不到的东西念念不忘。——叔本华
美好的人生,是有信仰,顺天命。
茫茫宇宙中,没有任何生物能逃得过生死,我们接受上天的安排,内心就会宁静安详,灵魂就会没有纷扰忧愁。尽管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人类的起源争论不休,但假设,人类是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我们是不是也应该给自己的人生设定一个期限,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去注释这段人生?尽人事,听天命,咋一听还有点消极应对的味道,但看多了人生的无常多端,荣辱兴衰,就会认识到有些事情就是自己无法左右的,这时候,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能顺应能承担就好,做不了改变就要接受。
那些以理性讨论宗教的经验主义者是不值得与他们去争论结果的,如果没有上帝,没有观音菩萨,没有地狱或者彼岸,我们就生活在一切不相信中,因为没法证实,没有依据。我们有信仰的目的,在于让我们减少负面情绪,不带偏见地去对待人和事,贪嗔痴慢疑,抑或悲伤、愤怒、害怕、嫉妒,宗教可以说是一种最简明的生存指南,让我们享受到美好的人生。
我们可以借助宗教也可以借助哲学,让我们学会选择,懂得放弃,学会怎样在茫茫大海中寻找那座灯塔,给我们信念的支撑和前行的方向。那些需要我们优先关注的任务,比如健康的身体、美满的婚姻、子女良好的教育,在我们心中的重要程度被清晰地排序,选择出优先项,这样就能实现每一个人心中最美好的人生。
那么下一步,我们可以探寻一下世界万物的本质,厘清概念,从而指导我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