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趣生活-旅行

北京北京

2017-09-08  本文已影响3人  妙趣横生的时光

本想周末带kiwi和kiwi的外婆去附近的城市转转,权当一次微期的短途旅行。海南、湖南、贵州都在考虑范围,但又突发奇想,何不去北京?动车不是“夕发朝至”吗?第一次带kiwi去旅行,去熟悉的城市心里比较有底,恰好kiwi的外婆一直想去天安门,又恰好朋友在北京有房有车热情欢迎,一切顺理成章,那就出发呗!

这不是一趟回忆青春的旅行,我们没有安排任何与大学时代有关的地点,也没有邀约同学或师长。这是一次普通的家庭旅行,如果说有任何的不同之处,就是恰逢kiwi生日。别的小朋友过生日有吃有喝有礼物,kiwi的生日吃不好睡不好甚至水土不服。若干年后,在他这段记忆空白的年龄里,希望他登上长城的照片会让他感到骄傲:我一岁就是条好汉!

而对我,以游客的身份回到这座城市,仍然像当初那样,感觉它扑面而来的巨大、繁忙、多样、渺小。以一日游的方式故地重游,感觉北京是一个旅游胜地。我特别喜欢入夜的北京,站在立交桥往下看,左边一片白(车前灯),右边一片红(车后灯),这种景象,已深刻脑海。人们群居或独处,幸福或悲伤,生生或死死,不过“来去”两个方向,不同方向又时常在某个路口转折。在这座城市里,我的青春承接了过去的迷惘和未来的期待,绽放又孤单。

我不完全是个旅行者。在这个城市我有朋友,我熟悉路线,我没有语言障碍。我又是个旅行者。我第一次去了八达岭长城,那里的视野要比居庸关的开阔许多,我拍到了更为完整的长城照片!我在朋友的带领下,学会了在庆丰包子铺买包子。他们家的包子上过央视,在大陆应该是无人不知,听说公司正在谋划上市。让我惊讶的是,庆丰包子铺的包子居然称重卖!很多人半斤半斤的买,可见是人们信赖的早餐铺。我的朋友告诉我,很多地方都有肉包卖,但还是吃这家的最放心。此外,虽然不算有语言障碍,但口音的阻隔,依然足以让我感受强烈的旅行者身份:这里的人操着中国各地的口音,对新来乍到的人既吸纳又拒绝,感觉奇妙。三天的行程,一切熟悉得仿佛自己年龄从未增长。一切陌生得又仿佛我从未来过。

北京是个绝对的古城,但是城市的建筑与国内其他城市并无二致。走在街头,很难感受到这是中国人引以为国家中心的文化古城。中国人急于融入世界,但似乎过多地追求外在的东西,一切要新、要快、要大气,于是多了现代化,少了文化保留。当年梁思成极力建议留下而未能留下的城墙,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成为城市的痛楚。

我想做一个“旅行者”,但三天下来,我发现当你处在一群游客中,这种想法有种“鹤立鸡群”的矫情。其实旅行和旅游没有太大不同,本质区别在于:前者体验的是行程,后者体验的是心程。虽然家庭游幸福快乐,但我厌倦达到景点拍照、拍完照赶往下一个景点的旅游模式。在故宫的坤宁宫门口,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举着相机激动对着这个皇后的寝宫拍照(明代),看似对自己国家的历史似乎充满了热情,实则充满了猎奇心理,而且不求甚解。至少在故宫里,旅游不如看书来得丰富和有趣。一个人思想上畅游故宫,比现场人挤人的游览要来得收获都多。

反而当我们从故宫去南锣鼓巷的路上,失误拐进了几条不知名的胡同,我居然获得了旅行的安全感:去到少人甚至没人的找地方、充满生活气息、遇见背包客、因为强烈的新鲜感而忘记了困乏与饥饿。除此之外,我还喜欢那些在胡同里遛鸟的北京人。会聊鸟的人是真正的北京人。和他们随便聊上几句,你会发现他们的音调比鸟还丰富。北京人说话好像唱歌一样,很有趣,可以说是我听过的最有趣的语言。但幸好的是,我们遇上了拉游客的车夫,他给我们指了正确的方向,最终我们走出了小胡同。原来旅行者也需要导游。这么说来,我们可以澄清这个概念:旅行者虽然追求更高,但他们其实就是游客而已,没有必要故作高深。我想起我在故宫西华门问路的时候,用的是这样的表述,请问游客从哪个门进?如果我说,请问旅行者从哪个门进?我估计那个保安会莫名其妙。

再游北京,有骨无味。南锣鼓巷沦为小吃一条街,后海则是酒吧一条街,北海则要闭上双眼才能想象《让我们荡起双桨》的蓝天碧波(当天北京空气为中度污染)。当然,如果你在这附近的胡同里拥有一间小屋,想必还是非常幸福的。

相较而言,我喜欢流淌在北京人血液里的“主人翁意识”。他们乐于解答旅行者遇到的问题,虽然有时候被问得多了也会不耐烦,但总体上表现出了盛大的热情,赋予了这座城市亲近气质。几天来经常穿街走巷,我发现和前几年相比,北京人开车如果遇到堵车,不会将车压在人行道上,或者说会关注留出行人通过的空间,这是文明自觉的一大进步。其实,我分不清哪些是北京人,哪些是北京的人。我甚至有点怀疑来此地的移民(每个城市都有移民)是否把自己当北京人看待,因为我自己没把自己当广州人看待。但人们相互影响和渗透,是大城市被称为“熔炉”的本质。

中国的高铁和动车真是太发达了,过去我的父亲从福建到北京要花两天一夜,现在只需要10个小时,夕发朝至,非常适合家庭出行。但即使这样,对于一个完全不懂中文的人来说,来中国自由旅行还是存在障碍的。北京西站这么大的交通枢纽,里边的““网吧”翻译成英文居然是internet ba,叫人情何以堪。

在西站候车返回广州时我心里颇有感慨。10年前爸爸送我到北京读书,临走前我们在西站告别。爸爸转身那一刻我突然感到无助,眼泪夺眶而出。我这个人说来奇怪,在任何城市都没有归属感,在每个城市都觉得自己身上挂着一个“外地人”的牌子。我想是我太清醒了,清醒到我只接受时间给予我的变化,而抗拒城市对我的改造。

今天,北京拥有一个旅游大城市的所有特征。交通便利,居民热情,景点众多,游客更多,偶有混乱,火车站大得像机场,便利店精美得像免税店。或者,北京是一个典型代表,代表着中国是一个很特别的国家,先进与混乱共存。总之,如果你没去过北京,你不可不去。

从北京回到广州三天了。广州是一个从语言到饮食、从地理环境到生活方式、从建筑特点到人文气息都和北京不同的城市,大多城市的不同也就是从这些角度去比较吧。回过头看,所谓“地球村”已然是一个现实,只不过我们的国家实在幅员辽阔。动车跑了2000公里之远,我们还在国境之内,这难道不是不可思议!

从2005年9月第一次进京算起,10年即满。对我这样一个在那里生活过又已离开的人来说,以旅行者身份回去,是唯一出路。旅行难免会迷路,但是“一旦你迷失了,你便自由了”。

北京这座城市,让我深以为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