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群众的书记——田福军《平凡的世界》之四

尽管我们是普通人,无法改变我们国家的局面,但我们可以分辨是非,可以思考,我们国家的命运。——田福军
在《平凡的世界》中,有一个人,被用了很长的篇幅来描写,他就是田福军。
他是改革路上的先锋,是心系群众的公仆,是维护群众利益的带头人,是从贫困中来,到贫困中去,誓死改变群众贫困生活的英雄。
十三岁时,他在黄原师范上学,高中毕业后,参加了工作,在西北党校秘书科当了秘书,二十岁转到黄原行署财经委员会当干事,不久,被提拔为专署统计科科长。
二十五岁,进入中国人民大学,学习农业统计专业,毕业后,他要求回到黄原地区,后来一直在黄原地委工作。
一
体恤民情,以己度人
1976年元旦,农业学大寨进行得如火如荼,当时,革委会副主任田福军和张有智去原西县柳岔公社检查工作,发现柳岔公社革委会主任周文龙劳教农民,因缺衣少穿,去卖一点口粮买日用品;或者因生活困难做点小生意;还有的因对政策不满意,发点牢骚……
四五十号人,被劳教在工地,他们白天干一整天活,还吃不饱饭,晚上还要接着干,这样下去,就有人受不了,就要逃跑,抓住后被关押住黑蓬里……
看到这种情况后,田福军非常生气,他认为周文龙这样做,是错误的,干部应该爱护农民,而不是把他们当做阶级敌人,这种做法和国民党有什么区别?
他当场下令解散‘’劳改队’’,释放所有的劳改犯,补偿这些农民的口粮,有病的,要及时给予治疗,另外,他下令,缩短晚上会战时间,因为白天干一天的活,又吃不饱饭,晚上再熬夜,谁能受得了!
在基层工作多年,他与老百姓的感情已经水乳交融,他深知老百姓受的苦与累,难与罪,这些,他都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要尽全力去改变他们的生活。

二
主张干实事,说实话,而不是说空话,讲套话
建国已经二十五年,农民仍然吃不饱饭,作为干部,应该感到难过和内疚。
田福军回到县城,在常委会上,和县革委会主任冯世寛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他认为,现在应该把精力放在如何让农民吃饱饭上,而不是大搞农业学大寨,而冯世寛则认为田福军在搞资本主义右倾路线,与农业学大寨的中央路线背道而驰,国家提倡大抓大放,必须要与中央保持一致。
即使对自己不利,他也要坚持原则,毫不退缩,他的初衷就是让农民吃饱饭,他认定,这种思想并没有错,所以,坚持不懈,不改初衷。
三
深入群众中去,了解群众的疾苦
田福军到最偏远的后头子村去考察,公社干部从来没有到过这个村,没有路,只能依靠步行,攀山越岭,俩天才能到达。
这个村子穷得令人震撼,缺衣少穿不说,连吃饭都成问题,十七八岁的大姑娘没有衣服穿,有病的人只能在炕上等死,大部分人家一贫如洗,甚至连盐都吃不起……
田福军一家一家地看,心里不住地发酸,农民的生活如此贫困,怎不叫人落泪!
他就在现场解决问题,当时不能解决的,记在本上,回公社解决,公社解决不了的,到县上,会同有关部门尽快解决。
到百姓中去,和百姓打成一片,才能体会到他们的疾苦。

四
问心无愧,坦然面对
老革命高老现在北京工作,回故乡原西县搞调研,县里负责接待,非常重视,已经搞了接待组、膳食组、联络组、交通组、保卫组,随时待命。
如何能让高老满意而来,又满意而去呢?
高老提出,要见一下过去一起闹革命的老伙计们,让人为难的是,这些人的生活并不好,见面后会和高老说些啥?
只能让这些老革命们,说些违心的话,为了做得更像一些,县里决定,给他们一人做一身新衣服,再送一些粮食。
田福军非常反对这种做法,他知道高老要了解的是真实情况,而不是虚假的现象,这不仅是对高老的不尊重,而且是在犯罪,因为下级哄上级,一级哄一级,最后被哄骗的是中央。
于是,他带领高老去了老伙计家里,见到了农民真实的贫困生活,高老知道,现在全国都在刮浮夸风,这里也不能幸免,但是,我们的农民什么时候才能吃饱饭?他带着这些问题回了北京。
反对欺上瞒下,弄虚作假,以真实面目展示给高老,让高老了解农民生活真实情况,回到中央实话实说,以便制定相应的政策,这是一个干部最基本的职责。

五
为同志洗清冤情,坚持原则
一九七八年,田福军被借调到省组织部,主要工作,清查本省和‘四人帮‘’’有牵连的人和事。
工作已经结束,他就大量地读书,他想出来工作,荒废了几年后,觉得时间都不够用,他不想当官,就想回到原西县,为老百姓做一些事,争取让老百姓吃上白面膜。
原西县文化局局长杜正贤在文革前入的党,但他的入党申请书丢了,后来他补了一份。
但是,在清查期间,被别人举报,说是在文革时期突击入的党,地委清查小组找他的入党介绍人,但是这人已经去世,无法帮他证明。
副书记高凤阁就指示,他的党籍不予承认。
地委审查完毕后,没有把材料上交给省委清查小组,杜正贤知道,如果一直压着不报的话,他的事就永远无法解决。
于是,他来找田福军帮忙,希望能还他一个清白。
田福军想帮忙,但是,他只是被借调来的,并不是正式职工,地位比较尴尬,但他仍给高凤阁打了个电话,结果被高凤阁呛了他一顿,田福军只好把申诉信,上交給了省委石书记,石书记收下了信,并要求杜正贤当面申诉,解决他的党籍问题。
领导交代的事,他尽力做好,下面的人求他办事,他总要想方设法地去办妥。
心胸开阔,从不计较个人得失
田福军与冯世寛曾经一起共过事,他们对于政策的理解不同,冯世寛认为,应该不折不扣地执行中央的政策,而田福军则认为,政策是死的,人是活的,必须要保证农民的利益,俩人为此吵得不可开交,也争论得没完没了。
又因为高老的事,田福军闯了祸,被冯世寛下放到县防疫站工作。
后来,田福军当了行署专员,成了冯世寛的上级,冯世寛专门来向他道歉,俩个人坐下来,说开了这件事,此后俩人通力合作,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他关心的是:如何推行生产责任制,让黄原地区的农民吃饱饭,至于自己吃苦受累,从不放在心上。

六
有资历,有能力,有学识,有胆略,认准方向,大胆地干起来
在全省最穷的地区,要做好工作,真是难上加难,他上任伊始,就开始大刀阔斧地展开工作,许许多多的宏伟蓝图都在他的心中,他要一件件地去实现它们。
现场开会,转变工作作风
上任伊始的主要工作,就是改变干部的工作作风,许多干部的工作,就是每天坐在办公室里,喝个茶,看个报,下个棋,拉个闲话,从不下基层转转,看看劳动人民的生活情况。
他带领干部们进行现场办公,到一个叫土崖凹的小村子,村里只有十几户人家,没有党员和团员,生产队长轮流当,一年一换。
他们的吃食是糠团子,是用黑豆、玉米面和成,再蒸熟的一种东西,既不顶饥,又不止饿,一抓就成了碎渣子,他让大家都尝一下,农民到底吃的啥,甚至,有的干部都不认识糠团子。
即使是最偏僻的村落,也是共产党的干部应该关注的地方,多年来无人问津,无人关心农民的生活,农民生活实在是困难啊!

农业:大力推行生产责任制,实行包产到户
推行生产责任制,展开真理大讨论,辨明是非,明确观念。
目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衡量工作是否正确的重要方法。
实行生产责任制就要勇于实践,才能确认它的优越性,并能找到缺点,所谓摸着石头过河,就是这个道理,只有大胆地尝试,才能明确对与错,是与非。
他把搞生产责任制的自主权,完全下放,以村为主,自由选择,可以搞,也可以不搞,可以现在搞,也可以推后搞。
曾经被禁锢得死死的农民,第一次有了自主权,放开了手脚,他们多想在自己的土地上,用尽心力种好庄稼!
其实,越早搞生产责任制,越能发挥生产优越性,能最快地发挥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就越能早地发家致富,社会主义就是要解放生产力,大力发展生产力。
生产责任制搞起来后,农民的生活有了改善,人们吃上了黄面膜,但是,还远远不够。
田福军在调查各县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就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搞大面积的‘’丰产方’’,这样既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又让基层干部和技术人员有了用武之地,指点农民科学种田,增产增收。
以科技带动生产,搞科技化生产,才能实现高产,对于推广生产责任制,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工业:盘活资产,分流行业,开发资源,搞活商业
黄原地区工业发展滞后,一些商品质量差,销售不出去,他已经着手调整工业组成比例。
目前,已谈成新建一座15万吨的炼油厂,三年內利润不上缴,另外,在原南县建立一个年产21万吨的煤矿,由国家投资,黄原地区包建,这些工厂对于解决就业,拉动国民生产总值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农民搞活经济,种植经济作物,发展多种经济。
借用外力,搞横向联系,增加基础设施建设
借着要去北京参加汇报会的机会,他又想到北京那些黄原的老干部们,组织起来,在人民大会堂举办‘’振兴黄原经济汇报会‘’,目的就是要中央的一些部门支援黄原的建设。
结果,汇报会开得很成功,不但和有关单位落实了二三十个项目,而且达成了协议,修一条从铜城到黄原的铁路。
要把全盘搞活,首先要解放思想,然后才能解放生产力,释放出每个人的能量,把热情全部投入到生产和工作中去。

俩年后,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在中国,在世界都引起了轰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了起来,初步改变了极度贫困的生活状况,下一步就是解决温饱问题,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壮举!
最贫困的黄原地区走在了全省的前列,这在全省来说都是大新闻。
这时候,田福军才开始笑了,但是,他要离开这里了,还有更加艰巨的任务,在等着他去做……
这样一位扎根于基层,关心群众疾苦,深切体会群众艰难的领导,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带领群众走出贫困、走向温饱、奔向小康的干部,我们怎么能不欢迎?
田福军,是孙少安的榜样,而全天下,有多少个孙少安,在追求着自己的梦想,在不屈不挠地改变着自己的命运?
我们就是孙少安,田福军就是我们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