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羽西X简书 | 儿时的年味简友广场

儿时的年味|贫穷里的欢乐

2019-01-13  本文已影响264人  醉如泥
儿时的年味|贫穷里的欢乐

     

        做为一个七十后,回忆起儿时的年味,我最先想的是两个词:贫穷和欢乐。

        穷,真的是太穷了,生活在农村,感受尤其深刻。

        那时的孩子,说他们没有玩具和零食是不准确的,应该说是从未想过,奢望过。如果见都几乎未曾见过,又谈何盼望拥有?

        做为他们的父母,也许经常要费心盘算的是:一家子的口粮够不够?油还有多少?如果不够能向谁家去借些,然后等新粮下来再还给人家。邻居之间互借粮油甚至酱油都是常事。

      那是一个时代普遍的困窘,家家都差不多。平时人们吃的都是玉米面饼和高粱米饭,大米白面平时极难吃到,只有过年才能吃上几顿。

        某些方面的严重匮乏,必然导致人们对拥有的热切渴望和拥有时的巨大幸福感。

        因为一直挣扎在吃饱,穿暖的边缘,好吃的,新衣裳,绝对是谁也无法拒绝的诱惑,而过年,是略略满足这一愿望的唯一机会。

        那时的人无论大人小孩,没有一个不盼望过年的,对过年没有一个不郑重其事的。

        准备过年和年里的一切活动都是令人兴奋的。

1.新衣裳,新鞋子

        因为穷,大家平时穿的都是旧衣服,补丁上面再打补丁都很常见,连袜子也是后脚跟补了一次又一次。过年了,大人孩子都对新衣裳满怀憧憬。

        这时最累的就是家庭主妇了,那个年代农村哪有买衣服鞋子的,都是女人自己做!那时家家孩子都多,所以制备过年的新衣裤都是提早两个月就要开始的。

        常常是女人们忙了一天之后,晚上聚在哪家的热炕头上,边唠闲嗑边纳鞋底。大人实在太累时,大点的孩子也要帮忙的,我现在还记得自己笨手笨脚学习的情景。

2.扫尘与贴墙纸

        年前,家家都要把家里彻底地清扫一遍。墙角的蜘蛛网都清掉,并且用墙纸将顶棚和墙壁装饰一新,墙壁一般是白纸,顶棚大多是漂亮的花纸。

        贴墙纸也不是简单的活,那时的墙纸和今天的壁纸可是截然不同的,那是真的纸,廉价的薄薄的,和作业本的纸一样厚度,贴不好会出褶皱甚至破损。

        墙纸贴完,过年的喜庆一下子就出来了。那个年代的色彩太单调了,棚顶的花纸就更显美丽多彩。

儿时的年味|贫穷里的欢乐

3.年画

        年画,不仅色彩艳丽,而且有些一套四张,那是有故事情节的!对于没见过电视,连收音机都是奢侈品的人们,年画里的故事就有无限的吸引力。

        最常见的年画叫“年年有鱼”,一条红彤彤的大鲤鱼上骑坐着一个乐呵呵的胖孩子,孩子只系一个红肚兜,肉乎乎的胳膊腿和胖脚丫任谁看了都喜欢的不行。这张年画几乎是家家过年必备的神器,年年都要来一张,因为对“有余”的向往。

        关于年画,有件有意思的事。我去一个邻居家,她家年画是一套四张的,名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我那时上学没多久,字认得的不多,给念成“梁山伯与祝,英台”,其实我想的是“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擎天错记成了梁山,然后后面也不对,心里就一直疑惑着。直到多年以后我知道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才想明白当初闹的笑话。

4.鞭炮

        尽管穷,鞭炮还是要买的,一来为了崩晦气,图个喜庆,二来再穷大人们也还是宠孩子的。那时的鞭炮种类不多,主要就是鞭,二踢脚和窜天猴。但那时的鞭炮实在,放时在屋里听着都震耳朵。

        窜天猴是孩子们最喜欢的,眼见一团团亮闪闪的火花在黑漆漆的夜空绽放,一边看一边数着发射了多少次,还有没有。我家都是我哥带上棉手焖子放,因为怕崩了手。

        我记得有一年大年三十,年夜饭都吃完了,我爸去值班,我叫六大娘的一个同街亲戚到我家和我妈唠嗑,我和我哥我姐在外面放窜天猴。

        放完了,我们就回屋玩。然后不一会,隔着玻璃就看见我家柴垛火光冲天(那时农村家家有柴垛,一年的烧饭取暖全靠它呢)。

        我六大娘最先看见,情急之下拿个盆就要去水缸里舀水救火,然后我妈提醒她那是尿盆(主要给孩子准备夜里用的)。这个危急里的乐子到现在我们有时还要说一说,乐一乐。

      火最后被扑灭了,前后街凡是看到的都跑来帮着救火,有些人脚上的新鞋子都弄湿了,却还安慰着我妈和我们几个孩子,怕我们小孩吓到。

        嗯,真是温暖的回忆!

5.年货

        每家过年都能领几斤白米白面,这是一年365天里最富裕的时候。

        年货里最招孩子们喜欢的就是花生,瓜子,糖块,苹果,因为钱少,每样都买的不多。刚买回来一家人要满怀喜悦的在一起欣赏一遍的,但是不能吃,要等到三十的。

        那时糖块外面的包装纸特别的漂亮,女孩子们就经常收集起来,放到书里压得平平整整,我也收集过很多。记得最深的是一种透明的糖纸,上面有黑色可爱的熊猫和清翠的竹子。

6.春联

        现在的春联都是买的,而那时的春联都是买了红纸请村里的老先生写的。等到我姐学会了写毛笔字后,写春联的事就归她了。

        农村的春联要贴好多,主屋的,仓房的,院门的。然后还有几个单条幅也是必须要有的,鸡舍的,一般写的是:金鸡满架,猪圈贴的是:肥猪满圈。大门上再贴上两个福字,屋内再来一张财神爷,整个过年的气氛就全出来了。

7.上坟

        我们那的习俗,年三十的上午要去给已去世的亲人上坟,主要就是烧点纸钱。我估摸大概意思就是,人间过年了,给阴间的亲人们也送点钱,希望在那边的他们也能好好享受一下。

      一般这种事是我爸和我哥去,不记得为啥了,有次是我和我爸去的,略有点晚了,路上碰到一个本家亲戚,他一本正经的和我爸说:“老叔快去吧,要不关板了!”当时我没觉得有啥可乐的,事后越想越乐(关板我们那的意思是下班了,关门了)。

儿时的年味|贫穷里的欢乐

8.年夜饭与接神

        大年三十的早上我们吃的仍是高粱米饭,但孩子们已经不认真吃了,都吃的很少,就等着那顿一年里最丰盛的年夜饭呢。

        这时都是爸爸妈妈齐上阵,鱼和鸡是必须要有的,为了“吉庆有余”。不知道为什么,平时大多是妈妈们做饭,但做得好的往往是爸爸。

        我家也是,我记得最深的大多是我爸做的菜。有一个菜名叫酥白肉,就是猪白肉切成块,然后裹了糊在油里炸,差不多把油都炸出来,再过遍糖就成了。当时觉得特别的好吃。

        没有电视,大人孩子的娱乐主要就是打扑克,女孩子们还有种游戏是玩羊骨拐,我们那时的叫法是“cua ga la ha”,有的音没有对应的字,所以没办法写出来。

        三十夜里的鞭炮是最响的,经常是连成片,这叫“接神”,接的是什么神我不知道,我怀疑我妈爸也不知道,并且当时也没人在意知不知道。但这不妨碍人们的快乐。

      还有一样便宜的吃食一定要说下:冻秋梨。当热热的炕头烙得身体发热,吃了太多油腻东西嘴里发腻时,吃上两个,凉凉又酸酸甜甜的,简直没法再爽了。

9.拜年

      大年初一,所有人都要穿上新衣裳,新鞋子,去给本家长辈拜年。每个人都一团簇新,喜气洋洋。初二去姥姥家,一大家子人,一大群孩子。那时家家孩子多,我家三个算少的,五六个基本是常态。孩子是最高兴的,有伙伴,有好吃的。

儿时的年味|贫穷里的欢乐

10.大秧歌踩高跷和舞龙

        跟着锣鼓声追着看扭大秧歌、踩高跷和舞龙也是过年的一大乐事。那艳丽的服装,平常极少见到的脸上夸张的妆容,还有那敲得震天响的锣鼓,无不让人兴奋。

        秧歌队里最招人喜欢的是装扮成故事里人物的那些,那时我小,只认得唐僧师徒。有个我以为是猪八戒背媳妇,我妈告诉我是“老汉背妻”,还有一个是跑旱船。印象最深的是一个手上拿着大烟袋,脸上长着个大痦子的老太太,这个老太太是男人装扮的,不时做出滑稽的样子,特招乐。

        对踩高跷,我更多的是好奇踩上两根棍子怎么可以那样自如。高跷也有高矮之分,那时的高跷都是高的,我看着常常要担心上面的人会不会摔倒。

        我最喜欢的不是这些表演,而是秧歌队里的喇叭,活泼又欢快的声音让我着迷。长大后我喜欢听二人转,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配乐里也有喇叭的缘故。

        一般初六开始,各家就又恢复以前的日子了。

      年,还没过够,就完了。

//所有图片均来自百度搜索,若有纠纷可删//

#羽西X简书 红蕴新生#。

活动传送门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