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summary|浅谈李鸿章:耐心是一条通向智慧之路

2017-12-02  本文已影响0人  Sally_said

李鸿章简介:

第一部分:神通到妄人

李鸿章,生于1823年2月15日,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肥东人,家中排行老二。他父亲李文安年轻时屡试不中,直到后来和曾国藩同年中举,后四年又与曾国藩同榜进士。

曾国藩生于1811年,比李鸿章的父亲小十岁。因两个人有同年之谊,所以1844年李鸿章到京城之后,以年家子的身份第一次拜见了曾国藩。换句话说,他管曾国藩为叔叔。

看一下李鸿章的科举成绩,21岁中举,24岁进士,之后到翰林院中历练,简直是神童。一个年轻人,顺风顺水,成绩优秀,此时的他年轻气盛、志向高远,曾有“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欲封侯”的豪迈诗句。

所以少年得意之后,便是漫长的仕途蹉跎。

1851年的太平天国运动爆发,李鸿章回到故乡安徽帮办团练,抵抗太平军。但是因为没有钱,只能靠忠义激励乡人,很快队伍就被太平军包围。李鸿章以父亲病危为由,自己跑路了。

之后一年期间,李鸿章辗转两任安微省巡抚账下担任幕僚,因官军节节败退到后来的躲避策略。李鸿章心中很不满,多次向上司进言,要决战太平军,此时的他并没有向后来那么有耐心。

后来李鸿章重新想要回到恩师曾国藩账下当幕僚,曾国藩没有主动让他留下来。等了一个月后,李鸿章托陈鼐去打探。

曾国藩的回应是:

“少荃翰林也,志大才高,此间局面窄狭,恐艨艟巨舰,非潺潺浅濑所能容,何不回京供职?”

曾国藩的确欣赏李鸿章的才气,但是必须打磨掉李身上的狂狷之气,才能放心用他。

陈鼐赶紧帮李鸿章说好话:

“少荃多经磨折,大非往年意气可比,老师盍姑试之?”

译:少荃这几年多经历挫折磨难,已经不像当年幼稚意气了,为什么老师你就不能试一试用他呢?

话说到这个份上,曾国藩才同意李鸿章来营幕效力。但李鸿章初入曾幕时,仍不改早上贪睡的习惯,而曾国藩一生推崇“勤”字,他认为勤的首要表现,就是黎明即起,不睡懒觉。因此,军书傍午之际,曾国藩坚持每日召集幕僚一起早餐,李鸿章初来时不知规矩,早上懒床没来参加早餐会,曾就让差役去请,李鸿章不想起床,就胡乱搪塞说头痛,曾国藩不依不饶,派差役不断去催促,说一定要等大家都到齐才开始用餐。李鸿章搪塞不过,只能“披衣踉跄而往”。

李鸿章到后,曾国藩开始埋头用餐,一句话没说,直到吃完早餐,曾国藩放下筷子,才神情严肃地对李鸿章说:“少茎,既入我幕,我有言相告,此处所尚惟一诚字而已。”然后起座离席。这次经历使李鸿章内心收到不小的震动。

老师批评学生,认真听,仔细琢磨,告诉你哪里不对,就是还要用你。后来李鸿章进步神速,但曾国藩为其推荐两个官职都未成功,但是的李鸿章38岁,满怀抑郁,却在这些年练其气,老其才,让李鸿章办成了一个有耐心的人。

第二部分:不跟领导抢功

1860年,李鸿章统领淮阳水师,协助湘军占领安庆,被恩师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后来他重新回到合肥一带募集兵勇,在安庆成立了淮军。

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淮军接连攻克了很多地方。后朝廷下旨让其会攻南京。当时南京作为天国的都城,守备坚固,朝廷本让曾国藩的弟弟曾国荃攻克。但因为时时攻克不下后,朝廷下旨让淮军也就是李鸿章会攻南京。

李鸿章马上跟曾国藩通气,在书信中表明自己的立场:

鄙意苦战日久,宜略休息,且沅丈劳苦经年,经营此城,一篑未竟,不但洋将、常胜军不可分彼功利,即苏军亦须缓议,是以常州奏捷后,不敢轻言越俎。

但是李鸿章表示我去左宗棠那边分一杯羹。只有恩师让我去,我才会去南京。李鸿章宁愿大大得罪左宗棠,也绝对不会让恩师不高兴,这份情谊,曾国藩和曾国荃一定会领会的。

一个月过去了,曾国荃任然没有攻克南京,工作毫无进展。朝廷直接下令李鸿章协助曾国荃一起攻打南京城。

李鸿章又写信给曾国荃,再次表态绝不会来分功劳,并上奏朝廷,身体不适。

在工作中,如何应对职场上的为难局面,称病是最好的借口。

李鸿章坚决不出兵助剿的行为,也是获得恩师曾国藩的感激。

梁启超在李鸿章的传记中点评,这就是李鸿章担当的起"文"字的原因了。不在人即将成功的时候分功劳,论功行赏之后也不对自己的恩师有嫉妒之心,他的德行和度量都有过人之处啊。

第三部分:不易之人

在曾国藩死后,李鸿章呕心沥血搞洋务,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

李鸿章就像一个缝补匠人,呕心沥血,修修补补,为大清朝续上了几十年的寿命,但终究没能扭转历史的车轮。

平时的我们,只会在课本上认识这个人,只知道他丧权辱国。但如今的我们,经了更多的事,才能理解这个人的耐心,这个人的不易。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