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27《臣服实验》
核心书摘
《臣服实验》讲述了享誉全球的心灵导师迈克·A.辛格的人生传奇故事,为大家带来一种全新的生命体验——臣服自己的生命并顺势而为。这本书在作者亲身实证的基础上指出,生命每天都在塑造我们,我们要做的只是放手,不要抗拒这个过程。全书教我们放弃自我偏见和好恶,回归到生命本来的样子,帮助我们摆脱生活中的迷茫和纠结,去感受灵魂深处的觉醒,并获得久违的心灵宁静。
适合谁读
· 纠结的人
· 焦虑的人
· 冥想爱好者
关于作者
迈克·A.辛格,美国佛罗里达大学经济学硕士,著名瑜伽大师和冥想大师。辛格在攻读博士学位时,因为一场深刻的启发,放弃了博士学位开始了隐居生活,从此专注于瑜伽和冥想。后来又因为一系列的机缘巧合,他开始涉足商业、健康和环保等领域,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辛格还是一位畅销书作家,他的著作《不羁的灵魂》曾长居《纽约时报》畅销榜第一名,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出版发行。
学什么?如何在生活中做到顺势而为
从小到大,我们接受的传统教育里,都讲究“握住命运的咽喉”、“我命由我不由天”,很少有人会教你如何在竞争中顺势而为,如何探寻自己的本心,如何获得心灵的宁静。所以,很多人大半生的时间里都伴随着深深的纠结和焦虑。那么,如何摆脱纠结,拥有一颗快乐而充盈的心呢?
《臣服实验》这本书中记录了冥想大师迈克·A.辛格40年臣服实验中的心路历程,他放弃自我的偏见和喜恶,放手让生命本身来执掌人生之舵,最终收获了事业和精神的双重成长。本书将会挑战你关于生活最顽固的认知,启发你向内探寻,以全然不同的眼光来看待自己的生活。
你还会发现
· “隐蔽观察者”的定义;
· 瑜伽和冥想的关系;
· 冥想的作用。
一、机缘:开始思考内在的自我
1947年5月6日,辛格出生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的盖恩斯维尔市。22岁时,辛格正在攻读佛罗里达大学的经济学博士,与大学校友雪莉喜结连理。当时,辛格是一位聪明上进的好学生,经济系主任高夫曼教授非常欣赏他,想培养他成为一名大学教授。如果按照正常的生活轨迹,辛格一定会在取得博士学位后,积极应聘大学的教职,将来在学术上有所作为。
然而,一次普通的对话,让潜藏在他内心深处的一种力量突然苏醒,一发而不可收,也让他开始重新思考自我,思考人生。
事情的起因还要从1970年的一个下午说起。
辛格的妻子雪莉有一位名叫罗尼的律师哥哥,这位大舅哥虽然远在芝加哥生活,但是常常喜欢到妹妹家里来玩儿。有一天,罗尼又来看辛格和雪莉了,雪莉在厨房忙碌,罗尼和妹夫辛格坐在客厅的沙发上聊天。
本来很平常的闲聊,两人有一搭无一搭的,说着最近的生活和工作。当他们聊天的间隙,闲聊终止了一会儿,安静中,辛格突然发现了一种情况:好像一下子出现了“两个辛格”。一个是坐在沙发上、脑中正在寻找话题的辛格,另一个是跳出思维和情绪体验的观察者辛格。
仿佛除了坐在沙发上的罗尼和辛格,又出现了一个旁观者。也就是说,辛格脑中出现了一个试图向辛格传递各种信息的声音,这让他感到非常困惑,因为这种声音在他脑中由来已久。他忍不住问他的大舅哥罗尼:“你有没有注意到在你脑袋里说话的那个声音?”
辛格原本以为罗尼会因为这种突兀的提问,把自己看成神经病,结果呢,罗尼不仅理解了辛格要说的是什么,而且还告诉辛格,他的脑中也经常会有一个“会说话的声音”。
听到这里,可能有的朋友就有点蒙。心说这是怎么了?难道这两个人都“中邪”了?怎么在那里胡言乱语呢?其实,辛格脑中的那个说话的声音,并不是他臆想出来的,而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分离。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这需要镜头往回推个一百多年。
1842年,弗洛伊德的导师,维也纳著名精神科医生约瑟夫·布雷尔第一次在临床上使用了“催眠”这个术语。后来,经过心理学和精神科医学的不断发展,催眠技术逐渐成熟,也催生出许多学说。美国知名心理学家希尔加德,从一系列催眠实验的实证研究出发,提出了“意识分离说”。
简单来讲,希尔加德根据实验观察,认为催眠术把被催眠者的心理过程分离为两个同时进行的分流。第一个分流,是被催眠者经历的意识活动;第二个分流是被催眠者难于观察、被掩蔽的意识活动,希尔加德称之为“隐蔽观察者”。
听着有点抽象,咱们举个例子来说吧。意识分离其实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生命体验,并不是什么神秘现象。比如说,当飞机要降落到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了,空姐本应该说:“各种乘客朋友,飞机即将降落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
可是呢,这个时候,她的脑海里突然跳出马上要和男朋友在王府井的肯德基见面的情景,于是她张嘴就说成了:“各位乘客朋友,飞机即将降落在北京王府井肯德基机场。”这种心口不一的现象,我们就把它称为意识分离。
好了,回到辛格这儿。他和罗尼在对话时,突然感觉自己的意识变成了观察自己的第三方,这其实就是一种意识分离的表现。辛格也因为这个奇特的机缘,开启了他探索自我意识的征途,就是从这个体验开始,才引出了后面一些列辛格生命中的奇遇。
二、修炼:走在瑜伽和冥想的路上
在内心觉醒之前,辛格过着非常普通的生活,有了这次生命体验之后,辛格开始了自我探索之路。为了弄清楚他脑中为什么会产生声音,辛格开始整天泡在图书馆里,大量阅读弗洛伊德、弗洛姆等心理学家的心理学著作,但是却收获甚微。直到他博士班的同学马克·瓦尔德曼,送给他一本名叫《禅之三柱》的禅修书籍。
通过阅读这本书,辛格发现他脑中的那个声音其实和禅有关。这本书还提到要获取心灵的宁静,需要用静坐冥想的方式来实现。
辛格是一个行动力很强的人,读完了《禅之三柱》,他对冥想还是一知半解,但是他想让自己安静下来,让脑中那个声音停止,于是他尝试着按着书中的冥想方法来操作。
开始练习几周之后,辛格把全身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呼吸上,确实让脑中那个无休止的声音静下来了。后来,他和妻子雪莉以及一些朋友去奥卡拉国家森林公园度周末。在奥卡拉国家森林公园,辛格再次练习冥想,竟然进入了一种玄奥的深层次体验当中。
与以往不同,这次冥想的体验似乎是一种命中注定的相遇。辛格交叉双腿,独自盘坐在安静的树林中,把注意力放在呼吸上。当他通过鼻腔慢慢呼气,并且把这种气下沉到腹部深处,他感觉到有一种诱人的温暖感觉在腹部里盘旋,他就把注意力都集中于腹部,久而久之甚至忘记了呼吸。
随着入静体验的加深,他感到腹中那股温暖的气流变得越来越强大,最后所有的意识和周围的一切都仿佛消失了。腹部的能量越积累越充盈,开始沿着脊柱上行到颈部,又顺着颈部汇聚到了额头的眉心。这股从脊柱流向前额的美丽能量,让辛格感到极度舒适,他的周身仿佛被空气托举到了空中,感到无比的美妙。
这种神奇的体验让辛格无比的陶醉,更不可思议的是,这种状态持续了好几周也没有消散,辛格似乎获得了一种绝对的寂静。
这次奇妙的深度冥想体验后,不仅解决了辛格脑中总是有声音的问题,而且让他对以前的生活失去了兴趣,他不再想当大学教授了。他再也不想脱离那种陶醉的状态了,他呆在学校上课的时间越来越少,每天都沉迷于瑜伽和冥想的修习当中。在这期间,有一天,他的妻子雪莉突然对辛格说想要开始新的生活。虽然他们刚刚结婚一年半,辛格也试图挽留雪莉,但是最终雪莉还是离开了辛格。
再次独身的辛格,变得异常轻松。他离开了家,把随身衣物等家当都搬进了一辆大众露营车,每天除了满足基本的生活需要和偶尔去上课之外,辛格把大量的时间都放在了冥想和瑜伽上。他越来越像一个隐士了。
说到这里,我觉得有必要谈一谈让辛格人生变得大不同的瑜伽和冥想。瑜伽起源于古印度,是东方最古老的健身术之一。简单来说,瑜伽就是通过一些特定的动作把人的意识和身体结合起来,并加以引导和运用,最终达到意识和身体合一的状态。在瑜伽实践当中,每一次呼吸、每一次体位姿势都是对身体和内心的修炼,它可以不断提高练习者的身体机能。
而冥想则是瑜伽修炼的最高境界。瑜伽中所有的体位姿势、呼吸练习等等,都是为了达到最后的冥想状态做准备。冥想通俗说,就是一种“注意力体操”。
练习时,需要摒弃所有杂念,把注意力放在呼吸或者观想身体的某个部位上,修炼者不被一切欲望牵制,集中意识达到天人合一的状态。
有科学研究表明,冥想能够稳定人的情绪,在冥想时经流大脑的血量会增加35%,同时,人体内耗氧量也降低了20%,大脑的记忆和运算功能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然而,并不是每个瑜伽修行者都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而辛格似乎已经获得了这种体验。不仅如此,在开启这种僧侣修行模式后,辛格决定开始一场生命的实验,让生命之流来掌控自己的一切。
三、臣服:接受命运的所有安排
当时辛格独身一人,开始了半隐居的生活。为了更好地冥想修行,他打算在家乡找个地方住下来。因为辛格是全奖学金读博士,所以父亲给他作为学费的15000美元就一直存在银行里没动。恰巧辛格家乡盖恩斯维尔市有一块五英亩的土地在出售,辛格就用这笔存款买下了土地,并且和他高中时代的朋友鲍勃·古尔德、大学时代的朋友博比·阿特曼在这块空地上建造了一个冥想用的木屋。
经历了一番周折,辛格的木屋建好了,辛格终于有了一个可以宁静修行冥想的地方了。这个时候,辛格突然发现,他获得身心自由的途径都集中在冥想上。当他静坐冥想时,就会有一股能量流把他托起来。但是当他不再冥想,脑中那些杂乱的想法又会不时冒出来。
辛格觉得,在纷繁复杂的思绪背后,其实潜藏着自己的各种喜恶动机,也就是说他的整个思维都是围绕着爱恨进行的。如果他对某个东西有所偏好,那这个东西就会占据他整个思维。直到这个时候,辛格才终于明白,正是这些爱恨偏好生出了那些头脑里的声音。
这个发现让辛格很兴奋,因为他终于找到病根了。同时,辛格又决定开启一项大胆冒险的实验来消灭这个病根,这个实验就是“臣服实验”。也就是说,辛格决定从他开始实验的那一刻起,放弃个人的所有好恶,让生命以自己的方式展开,他则顺从生命的安排,不再想着对抗生活中发生的一切。
当辛格决定让生命之流掌控一切,自己则顺从生命的意志随缘而安的时候,辛格的生命再一次发生了种种神奇的事情。
第一件事情就是帮助银行家完成博士学业。当时的辛格也在读博士学位,他之所以还选择去上课,就是因为他非常尊重一向看好他的经济系主任高夫曼教授。
有一天,高夫曼教授找到辛格,和他谈起了一件事:州政府想要修建一座社区大学,担任这所大学校长的人是一位名叫艾伦·罗伯森的本地银行家,但是罗伯森只有修完博士学位,才有资格当校长。佛罗里达州学术委员会决定让一个有经济学学术背景的博士来辅助罗伯森,这个人就是辛格。
一开始辛格听到这个事情是有些抵触的,他连完成自己的学业都是因为怕伤了高夫曼教授的心,现在让他帮助一位银行家完成博士学位,简直是难上加难呀。但是,辛格一想到自己刚刚做出臣服于生命的决定,就脱口说出了“同意”两字。
从辅导艾伦·罗伯森开始,辛格启动了臣服实验,他也不再试图去掌控自己的生活了。
和罗伯森的交往非常顺利,辛格帮助他获得了博士学位,俩人也成了很要好的朋友。艾伦·罗伯森当上了圣达菲社区大学的校长后,就主动邀请辛格去那里兼职教书。本来辛格还是很抵触,但是既然自己已经决定臣服生命了,那就顺势而为好了。于是,辛格开始在大学里兼职讲授一门本科的社会学课程。
当辛格开始每天穿着牛仔裤、牛仔衬衣和凉鞋到圣达菲大学教书时,一位“不速之客”闯进了辛格的生活。这位名叫桑迪·布恩的人沉迷于佛学禅修,她一心想回到自然,也在寻找一处冥想之地。结果就发现了辛格的小木屋,桑迪·布恩对辛格提出了一个让常人看起来很过分的要求:在辛格的土地上,再建一所小木屋,供布恩和她的朋友冥想用。
一开始辛格内心仍然非常抵触,一想到自己的宁静要被打破,心里就老大不痛快,但是他想到自己已经开始的臣服实验,就没有理由拒绝桑迪·布恩。于是,辛格就叫上自己的高中同学鲍勃·古尔德,帮助桑迪·布恩修建起了一座新的小木屋。
桑迪·布恩的小木屋修好后,辛格的冥想就从一个人的修行变成了带领五六个人的共修,因为每到周末,桑迪·布恩的朋友就会来到这块净土,一起冥想交流。让人没想到的是,这种共修模式的建立,让辛格从一位独善其身的隐士,逐渐变成了服务大众的导师,他的臣服实验也越来越深入了。
四、圆融:回归独特的生命体验
到了1973年的夏天,辛格的生活发生了一系列有趣的变化。他周围的很多土地,渐渐被那些喜欢返璞归真的人买下,并且建筑各种造型的小木屋,这些喜欢冥想的人开始加入辛格的行列。
所以,辛格原本五六个人的冥想队伍变得强大起来,成为了几百人的冥想共修,辛格的静修之地竟然变成了一个冥想社区、一个灵修中心。这个时候的辛格,除了偶尔去社区大学讲授社会学之外,其余的时间都用来经营这个非盈利的冥想社区,辛格开始从独处向奉献过渡了。
在经营共修社区的过程中,辛格又陆续请来了几位印度瑜伽大师来指导自己和社区成员们修行。而且在1976年夏天,辛格和同是冥想修行者的唐娜结婚,并有了一个可爱的女儿。
事情就这样自然而然地发展着。辛格和唐娜尽心为追求宁静的人,提供一个非常适合冥想的灵修中心。而生命再次向辛格发出了任务指令,让他开始走上了更加广阔的服务众生的道路。
就在1976年12月,辛格从圣达菲社区大学上完课回家,他正在树林里悠闲地散步,一位名叫诺尔斯的州副治安官的出现打破了辛格的宁静。
辛格以为自己惹上了什么麻烦,其实不是。这位慕名而来的副治安官也是一位冥想爱好者,他听说辛格在林地里领着众人修建木屋共修的事迹后,想请辛格把他的车库也改造成一个封闭式的修行空间。因为臣服生命的所有安排,辛格再次答应进入他不熟悉的领域,开启了他的建筑设计生涯。
辛格在灵修中心招募了一位名叫拉达的建筑助手,就开始着手改造诺尔斯的车库,因为有以前修建木屋的经验,诺尔斯的车库改造得很成功。没想到,这次意外的建筑工作却让辛格的口碑大涨,一传十十传百,辛格的建筑业务越来越多。不仅是改造车库的业务了,什么安装壁炉、加建阳台,甚至建造独栋住宅的活儿都找到了辛格。
因为业务太多,辛格不得不成立了一家名为“以爱而建”的建筑公司,前面提到的那位建筑助手拉达由于是财务专业的大学生,就成了新公司的财务主管和辛格的管理副手。
仔细想一想,辛格之所以从一位隐居者变成一个为众人服务的经营者,完全是因为他臣服生命的原因。而且这种放下喜怒,听从命运安排的选择,并不是辛格的独有体验。臣服的思想,其实就是咱们中国古代的“舍己从人”思想。
古代经典《尚书·大禹谟 [mó]》就记载,“稽于众,舍己从人,不虐无告,不废困穷。”这句话的大意是说,政事同众人商议,舍弃自己的私见,服从公众的正确意见,不怠慢无从表达的人,不废弃困苦贫穷的人。《孟子·公孙丑》中也说,“大舜有大焉,善与人同,舍己从人,乐取于人以为善。”
意思是说,舜帝更加伟大,他对于行善,没有别人和自己的区分,抛弃自己的不是,接受他人的是,善于吸取别人的优点来从事善行。
《尚书》和《孟子》里说的舍己从人的代表人物,其实就是三皇之一的舜帝。这些话都是在赞美舜帝能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能够“善与人同,舍己从人”。同样的,辛格的臣服实验也是一种舍己从人。
时间过得很快,到了1978年秋天,此时经营建筑公司的辛格又遇到了一件改变他命运的事。什么事情呢?有一次辛格去一个名叫睿侠电器的商店购物,看到了市场上第一代电子计算机TRS-80计算机”。辛格立即被这台电脑迷住了,他买了一台回家,开始试着编写一些程序。因为在大学里辅修过编程课,辛格很快就把编程做得有模有样。
就在这时,臣服的力量再次显现。为了提高自己建筑公司的记账效率,辛格编写了一个会计程序,应用到自己的企业后效果很好。这件事情被睿侠电器的经理知道后,就积极为辛格宣传,从此辛格又开始接受各种软件订制的工作。
就这样,到了1979年底,辛格的客户越来越多,以至于他又不得不成立一家名为“医疗经理”的软件公司,来规模化经营。当时辛格的软件公司,年销售额已经有10万美元了。
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时代来临了,辛格的公司面临着收购与并购的挑战,有一家高级互联网公司想要收购辛格的软件公司。此时,面对抉择,辛格没有被自己的喜恶左右,他依然臣服于生命之流,选择了并购并被董事会选为新公司的CEO。
合并后这家名为“Medical Manager Corporation”的公司,在1997年上市,并且估值超过10亿美元,公司出品的医疗软件参与了全美的医疗改革,被美国著名博物馆机构史密森学会记录在档案里。
辛格在选择臣服生命之后,生命给予他一系列的顺境,然而辛格却迎来了一个可怕的突袭。2003年9月3日,辛格公司一个名叫博比·戴维斯的小人,贼喊捉贼向政府部门控诉医疗经理公司财务舞弊,辛格遭到了不实的指控,陷入了至暗时刻。但是,即使在灰色时期,辛格仍能保持超然的心态,审视面对的困境,始终臣服于命运的安排。
这场官司长达七年之久,最后,以政府因为找不到任何有力证据放弃所有指控告终。当一切尘埃落定,辛格辞去了公司总裁的职位,又带着生命最初的喜悦和宁静重新回到自己的小木屋,去继续沉浸在冥想带给他的独特生命体验里。
总结
有个禅宗小故事说:一位老禅师带着一个小徒弟,提着灯笼在黑夜中赶路。突然一阵风吹过,灯笼被吹灭了。小徒弟非常害怕,问老禅师:“师父,灯灭了怎么办?”老禅师不慌不忙地说:“看脚下。”
佛教经典《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正所谓,一切法都是自己的业力与各种机缘和合而生,念念之间,或生或灭,都不过是生命最好的安排。
人的生命如此短暂,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有太多的东西是我们无法控制的。过去的已经过去不可追回,未来的依旧是难以预测,唯有当下的一瞬间才是真正掌握在我们手中的。
《臣服实验》这本书并不是让我们无所作为,或者逆来顺受,而是要我们能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它教给我们要臣服于生命的安排,对待生命不忧、不惧、不对抗,顺其自然;坦然追随生命之河的流向,不用自己的内心判断好恶,放弃对生命的怀疑,只是活在当下去完成生命安排给我们的一件件任务。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曾国藩的这句话告诉我们,只有专注于当下的感受,不再关注内心的偏执,我们才能冲破生活中恐惧和怀疑的束缚,才能全身心地投入生活的怀抱,把生命中的能量都尽情释放出来,向世界展示独特的价值和张力。
《臣服实验》金句:只要你准备好放手自我,生命便会成为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