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想法与思考读书女性花园

范雨素:打动我的,不是你的文采

2017-04-30  本文已影响1918人  沐儿
范雨素:打动我的,不是你的文采

从来没有哪一篇文章,像这两天的《我是范雨素》这篇一样,如此强势地一遍遍刷过我的朋友圈。而且,转发的清一色都是高知人士。

认真读下来,我也被一种情愫感动着。一篇好文,不一定要文采斐然,最重要的,是有真实的情感。范雨素用朴素诙谐的语言,写了她40多年的人生经历,她不向命运屈服的母亲,她有文学梦的大哥,她身有残疾的会写诗的小姐姐……

这是一群在社会最底层挣扎的人。但他们,每一个都平凡又不平凡。因为,不管多苦多难,他们都永不言弃。

范雨素:打动我的,不是你的文采

扪心自问,如果这篇文的作者,不是一个月嫂,不是只有初中学历的农村女人,我们可能不会这么感动。触动我们心弦的,是她经历了如此多的苦难,却能像讲别人的故事一样,娓娓道来。

她的淡定与从容,更加激发了我们对她的崇敬。一个12岁就当了民办教师(一篇采访稿中说是初一辍学,另一篇说是初中毕业,12岁,应该是初一辍学可能性较大。)、20岁只身闯北京的勇敢女孩,因为涉世未深嫁错了人,不堪忍受家暴愤然带着两个女儿离开,从此只身一人抚养两个孩子。所有的不幸,都落在她的身上。她跟母亲一样,为了保护孩子,自己成了打不倒的战士。

两个女儿要养活、自己要吃饭,她不得已去做月嫂。跟着雇主去朋友家吃饭,别人往往把最便宜的菜摆在她面前;有时候她要先喂孩子,轮到她吃的时候,女主人一声不响给了她一双一次性筷子。

范雨素不是一个麻木的人。她是有着强烈自尊的底层女子。这些举动,常常让她感觉到羞辱。但是,她连反抗一下的可能都没有。她得挣钱,她和女儿得活着。她没有退路。

她在雇主家精心照顾别人的孩子,自己的两个女儿,却没有人陪。半夜里,她想到自己的孩子没有妈妈陪,眼泪不由自主掉下来。但是人前,她始终是一副坚强的样子。

她的母亲,那个一字不识的农村妇女,尤其让我敬佩。范雨素的大姐生病,母亲20年如一日,从来没有放弃。她带着虔诚的希望,相信中医西医甚至神医,奔走了20年,直到最后她不治而去。

她的大哥,心怀文学梦想。他沉迷文字,活成了新时代的孔乙己。希望破灭以后,为了活着,他不得不干起农活,耕田播种,顽强对抗命运。

她的小姐姐,喜欢诗歌和阅读,却在12岁之间都不会走路。

这个家庭,真是个苦难的家庭,贫穷和病痛伴随着他们,一直伴随着。

范雨素:打动我的,不是你的文采

但这个家庭也是幸运的。年轻一辈里,没有目不识丁的文盲。他们有书,有精神的寄托。尤其是范雨素,在那么个小地方,她竟然能搜集到世界名著。她渴望书的滋养,遨游在文字的海洋。贫穷不可怕,只要精神是富足的。

不开心的时候,她就觉得是因为书看少了。
“活着就要做点和吃饭无关的事情,满足一下自己的精神欲望。”范雨素说。这句话,实实在在地打动了我。

中国有上亿范雨素这样的底层劳动者,他们跟她一样经历着贫穷。但他们,活得比范雨素悲哀,因为他们的生活里,一切都是为了吃饭。

睡觉,吃饭。赚钱,吃饭。唠嗑,吃饭。打牌,吃饭。他们的生活里,只有这几件事。精神欲望?什么是精神欲望?跟我谈这些,简直可笑之至。他们说。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闰土”:迫于生活的压力,他们彻彻底底忘了初心,被社会打磨得面目全非。

范雨素:打动我的,不是你的文采

但范雨素没有成为“女版闰土”。即使要做月嫂,要看别人脸色;即使在皮村附近的小学里,做着月薪1600的老师;即使她的大女儿,连学都上不了。她没有放弃经营自己的精神世界。她参加了皮村的文学写作班,她给女儿买了1000多斤的书,让她在家自己读。

如果她没有去写作班,我们也就看不到今天的这篇文章。她可能像她大哥一样,写了东西,在自家案头落满尘埃。

如果她没给大女儿买那么多书,女儿也就没有今天的成就。范雨素说,她不觉得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有什么好,家庭教育才最重要。她的大女儿虽然没有机会上学,但她继承了妈妈好学的基因,自学了好几门手艺。才20岁,就找到了一份不错的速录工作,年入9万。

读书、写作、不放弃,成就了范雨素。这个成就,不是经济上的宽裕,而是精神上的救赎。

贫穷和苦难,往往毁灭了人的思考能力,让人只是行尸走肉地活着。但一个一直阅读的人,她的眼睛不会被蒙蔽。一切在她眼前,都像妖孽现了原型。所以她能看到,雇主的如夫人,半夜画好精致的妆容,不安地等着老公回家。所以她能看到,打工子弟学校的混乱和辍学的孩子们背后的心酸。所以她能看到,上访的路多艰难,征地政策多黑暗。

她身处最底层,用平视的角度写出底层人的生活。但却不是祥林嫂式的抱怨,不是倒苦水求帮助,而是冷静地阐述事实,理智地写自己的经历。

范雨素:打动我的,不是你的文采

范雨素打动了我,但打动我的,并不是她的文采。确实,她行文流畅,语言幽默,可并不是像有些人所说,是因为她写文的功底了得,属于“老天爷赏饭”。个人觉得,这篇文没有注意详略,生活里所有出现的人一并纳入,从而显得有些松散。

范雨素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也坦诚地说,这篇文章原来的题目叫《我的母亲》,编辑让她写一些关于自己的事情,她就写了一些,交给编辑,文章是编辑“整理”的。因而题目是写自己的,里面却用大量文笔去写了自己的母亲。

最出彩的,是文章的开头:“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可这一句,却属于引经据典。席慕蓉的诗歌《青春》里,有这么脍炙人口的一句:遂翻开那发黄的扉页,命运将它装订得极为恶劣,含着泪,我一读再读。

一篇好文,思想和真情,才是最主要的。文采和章法,其次。

范雨素打动我的地方,是她的坚强,是她的举重若轻,是她以文学对抗苦难的做法。这个有大智慧的普通女人,怀着对文字的敬意,在44岁这年,用一篇文章,让人们看到了一群范雨素们。

【沐儿,安静写文的狮子座。你喜欢,就好了。】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