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利林恩》和川普,打醒美国英雄梦的一记耳光(一)|球爸杂谈
昨天刚跟球妈看了安神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以下简称《林恩》),感觉意犹未尽,今天一个人又跑去二刷。
《林恩》的风格很李安,没有大场景,大明星,却用很窄的视角,反应一个大冲突,而整个片子的主题应该来说相当开放,没有清晰的价值导向,甚至没有标准意义的“高潮”,只是安静的讲一个故事。
对此,安神的解释是:“导演跟观众的诠释权是平等的,导演对‘诠释’没有权威,The story is yours!”这句话可能在一段时间内,都会在球爸金句排名占据NO.1的位置。
下面来说说我对《林恩》的理解
正巧,《林恩》上映后,川普当选美国总统,这两件看似八杆子打不着的事件,在球爸看来,都代表一种美国式英雄情节的瓦解。
高晓松在《晓松奇谈》里,不止一次提到,美国是一个崇尚英雄的国家,“如果你经历战争,但你没有参战,没有为这个国家服务,那你绝当不了美国总统”,从国父华盛顿时代起,美国人就遵守这一“规则”,尼克松,肯尼迪,艾森豪威尔,甚至即使最近两任没经历过战争的小布什和奥巴马,也通过“反恐”和“民主平权”的题材,增加自己身上的英雄主义色彩。
但川普,完全不是一个英雄,甚至他是一个站在英雄对立面的角色,好色,浮夸的形象都不用说,单就“以后谁要求美国保护,没门,除非给钱”的商人嘴脸,在美剧里,都活不过两集。
如果说川普打破的美国人对英雄人物的定义,而《林恩》则从英雄主义的底层价值观上,扔了一颗原子弹。
为什么这么说?我从影片延伸出了三个问题,我把它称之为“英雄三问”
在电影里,男主角比利林恩和他B班兄弟们,在顶层精英中奉为英雄,但底层民众对他们却褒贬不一,有的人对战争本身表示鄙视,他们被无知群众视为“娘炮”,甚至连舞台工人都能把他们痛揍。哦,原来所谓的英雄,也不是所有人都喜欢。
这种冲突在电影至少出现了3-5次,其中有代表性的一次就是林恩和家人晚餐时,她姐姐一直大谈“这是场非正义的战争”,受到父亲和母亲的一致训斥。
从文艺创作上,父母通常都是有戏剧冲突的两个角色,因为父母通常会是两种对立的观点,性格,情感的代表。
而在《林恩》中父母站在一致的观点批评孩子的场景,在文艺作品中是很少出现的,为什么父母的反应这么激烈?
在林恩与姐姐在院子里聊天的那场戏中,姐姐一句话,透露了信息
这句看似普通的话,但反应出林恩的出身是一个普通,甚至有点卑微的家庭。而林恩让这个家庭一夜之间成为小镇的焦点,这让这个家的权威——父母感觉光荣,也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光宗耀祖。
但如果这场战争本身就是非正义的,那林恩还算的上是英雄吗?他们家的荣耀还成立吗?父母看似反驳姐姐的言论,实际是在维护林恩的英雄身份,而本质是维护这个家庭的“面子”。
而对于“战争是否正义”这点上,影片虽然没有明确说明,但也通过几个场景进行了表达——
一个是新闻发布会上,当记者问B班士兵们“我们给那里带来改变了吗?”虽然班长用外交辞令回答了问题,但从林恩的心理回答确是,“我们把那里搞的一团糟”。
另一个是B班在伊拉克,冲进一个当地家庭搜查的场景,虽然对于这个被搜查结果没有交代,但被带走的男人和自己的家人最后说“good bye”时,我们可以感受到,美国大兵在伊拉克,并不受欢迎。
故事讲到这里,美国大众对战争性质的认知,已经不言自明了
所以这里产生了一个对英雄价值的反思:
一场非正义战争里,林恩和B班是英雄吗?
欢迎在评论区与球爸讨论。
未完待续
下集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