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2):大脑的两套系统
大脑的两套系统:系统1和系统2
卡尼曼引用早期心理学家吉斯·斯坦诺维奇和理查德·韦斯特所提出的概念,将人类的意识划分成两套思维系统,即系统1和系统2。
“系统1”指的是无意识的、快速思考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无意识的思维。
这一系统,一般都是人自动根据直觉和本能的反应来作出判断,因此是“自动式的思维系统”。
由于“系统1”的思考方式就像蜥蜴一样简单,所以后来的社会学家吉姆·柯明斯又给这套系统起名为“蜥蜴脑”。这就是“快思考”。
“系统2”则是一种通过深思熟虑,在经过各种理性的判断和分析后,才会得出结论的思维方式,是一种有意识的思维。
所以“系统2”也被称为“反射性的思维系统”。不过,因为思考的过程肯定不如本能反应来得快,因此相比于“系统1”来说,“系统2”得出结论的时间更慢,于是,我们就称它为“慢思考”。
举个例子来说,当我们看到一个满脸堆笑的人,我们“系统1”就会在第一时间做出这样的反应:“你看,这个人笑得这么自然和热情,一定是个好人,我愿意和他交朋友!”但是,如果你稍微冷静一下,姗姗来迟的“系统2”就会告诫我们说:“无事不登三宝殿,知人知面不知心,看起来善良的人也许另有目的,你不要轻易相信他!”
这种“简单”与“复杂”的区别,就是“系统1”和“系统2”最大的不同之处。
事实上,除了睡觉的时候,在其他时间里,我们大脑里的“系统1”和“系统2”都是如影随形,同时并存的。
通常情况下,我们在大部分时间里,都是靠“系统1”来处理问题的,一旦“系统1”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系统2”才会出手相助,集中精力帮助我们更冷静、理性地处理问题。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系统2”比“系统1”更理性和准确,为什么“系统1”占据的时间反而更多呢?这主要是因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事情用“系统1”就已经可以解决了,比如吃喝拉撒睡、哭笑、打闹、生气等等。
这些简单的事情都是不需要复杂思考的,仅靠直觉就可以做出判断和选择。
再进一步细化,当我们和喜欢的人在一起,我们就会笑,会非常健谈和快乐;遇到工作困境,人们就容易陷入烦恼和焦躁的情绪之中;见到面相丑恶的人,很多人会不由自主地敬而远之等等,这些都被快思考直接解决和处理了。
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处理,这是我们的大脑与生俱来的能力。
比如开车的时候,司机将从前在驾校所学的大量知识进行简单处理,以眼、手、脚的相互配合,进行驾驶。
当我们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可交的朋友,不会去查他的教育背景、工作背景、人生经历等等,而是通过言谈、举止等相对简单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判断。
我们看电视,没有必要去研究电视的内在构造,只需要知道开关键在哪里就可以了。总之,之所以系统1占据我们的大多数时间,说得再简单点就是我们的“大脑怕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