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思散文想法

远儿的教育手札(三)——结果=学习成果?

2020-02-07  本文已影响0人  远儿的园子

从幼年开始,在我们的学习中、求学过程中,直到成年后的职场竞争中……总会时不时地被一种无力感或者无奈感反复打击,就是:明明我很努力,为什么得到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狼狈的现实

同样背单词,我们每天早晨早起,听录音,反复去写……可是测验的时候,那个只看了一遍的同学却考了满分……

同样是准备高考,我们每天复习、做题到凌晨2点,可是那个天天回家弹琴、看小说的同学,却轻轻松松地被985高校录取了……

同样是争取一个大项目,我们每天加班到深夜,可是那个天天下班去蹦迪、看电影的同事却轻而易举地得到了客户的指定……

现实貌似一个残忍的审判者,一次次地让努力的我们被打脸!让我们开始质疑自己:“努力真的能得到好的结果吗?努力真的还管用吗?”

笨笨的努力者

于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学习中的努力者成为了一个个理亏者。

课堂中,认真听课,积极发言的同学为什么会被嘲笑。因为有平时不学习,却能考试得到更好成绩的“不羁考神”……

工作中,勤勤肯肯做事的“老实人”总是会被“聪明、灵活的投机者”抢了风头……

太多的学习者们,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逃避“努力”这个词。因为它慢慢地被“愚笨”这个词代替。

我们宁可被被人说不努力,也不想被说,“这个人能力不够、很笨!”

于是我们放弃了一次次努力的机会,假装不在意,只是为了证明自己“聪明却不努力!”

曾经的我,在年少求学时,也遇过如此的绝望。

现在接触了教育,知道这种教育心理学中称之为习得性无助!因为连续失败而对行为结果感到无力控制、无能为力。

久而久之,我们就绝望地认为失败的原因是能力不足!而能力这个因素,并不是我们可控的因素,似乎一切都将我们推向了学习的死结。

得出一个足够叫人泄气的结论:再怎么努力都是没有用的,因为能力不够……

单一的评定标准

最近,读到了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我突然发现学习者们一直以来对于学习结果和努力的一个误解。

我们人作为独立的个体在世间存在、学习。从人本主义角度出发,我们应当尊重每一个学习者独特性和差异性,那么为什么要将他们的学习成果用单一的标准来评定呢?

这个单一的标准就是——考试的结果、竞赛的结果、最终的结果……可这些结果就是我们做事的成果吗?

正如我们说的人生赢家难道就是一个标准吗?获得百万财富、迎娶白富美、拥有权利和地位……

如果人生的标准仅以此来订立,那也太简单了。而教育亦如此!

每一个学习者,在结果面前,他们只是一个个分数的代号。而他们对于自己,却是独特而丰富的存在,我们为什么要自觉泯灭掉自己的独特性呢?

真正的成果

我们每天早起背单词,虽然测试中我们的分数并不如学霸高。但在每天早起背单词的过程中,我领略到了单词构词法的奇妙和有趣,我养成了晨间学习的高效,也许这个习惯会相伴我一生。也许在你年老的时候,会对自己的小孙子回忆自己年少,早起背单词的时光和趣事,而当时得到的分数早已忘记!

我们那每个备战高考不眠的夜晚,成为了我们回忆少年时期热血的最好代名词!回忆我们人生为了一个目标,而不断努力和奋斗的经历,大概也是从高考开始的吧!而真正鼓舞现在的我们,也许当时的感受和经历胜过具体数学考了多少分、语文考了多少分……

我们一个个加班中的过程,学习到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也许是今后工作最宝贵的东西,而不仅仅是一单的做成!

真正我们学习中得到的是什么呢?在新的素质教育中,要求老师要多元地评价学生的学习。那么作为我们个人呢?

是否也应该多元地评价自己的学习?学习结果并不是学习成果,学习过程中的体验,以及体验后的进步才是我们真正的学习成果呀!这个成果不是那一次次的成绩,而是我们学习前与学习后,自身的进步与改变。

作为一名教育、学习的探索者,我依然坚信努力的力量!它是我们作为个体,挖掘自身独特性和发展性最可贵的一个工具!不要因为外界的否定、自我的怀疑而轻易放弃努力,它是支撑学习背后,最闪亮的学习者的精神!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