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平之怒》——讨论现实的不平等及原因
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悖论:在人类物质与技术成就的鼎盛时期,我们却充满了焦虑,容易抑郁,为别人如何看待我们感到担忧,对自己的友谊心存疑虑,被驱使着进行消费,社群生活却很少,甚至完全没有。我们需要但缺少轻松的社会交往以及情感上的满足;我们过度进食、着迷一般地购物与开销,或是为过量的酒精、精神药品和非法药物所俘获,试图从中获得安慰。 ————《公平之怒》开篇
最近读了之前一本的箱底书,《公平之怒》。这本书挂着《纽约时报》、《卫报》和《经济学人》的联袂推荐(国内出版社的宣称),事实上,我没在纽约书评上找到相关的推荐……当然这并不影响阅读。
作者Wilkinson和Pickett在他们的研究中,将不平等问题置于聚光灯下。研究以一些富裕国家(经济TOP50)的数据为基础,用定量研究来证明一个国家的不平等程度与例如怀孕和吸毒、预期寿命、抑郁和肥胖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之间的相关性。不仅如此,它们也证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在更平等的社会中,所有收入水平的人都会受益,而并非是收入水平较低的人。
Wilkinson和Pickett同时发现,在某些情况下,不平等和社会问题之间显示出强有力的关联,例如收入不平等和监禁率之间的相关性,当然也不排除有一些例外。因此作者倾向于这种关联是因果关系,但却无法给出证明,只是从一般情况下,用数据进一步说明了这种关联和背后呈现的因果性。
我想之所以这本书会引起很多同感,也是因为我们也正处于这样的一个阶段,即开篇所表述的那个悖论里。
最近一直在提的一个词,消费降级。在《公平之怒》中也提到:“社会的物质不平等是一个骨架,围绕着这个骨架,形成了阶级和文化差异……物质差异构成了骨架,围绕着骨架形成其他社会差异”,而随后,作者也将“那些乍看上处于本能的消费欲望”归为人的“社会性”的体现,即在更加不平等的社会,财富往往令我们获得良好的个人形象,消费主义表明了他人对我们的影响多么强有力。而这其中所谓的消费,大概如鲍德里亚所说的暗示意义链一样,消费成为地位和身份的有序编码,也如同福塞尔在上世纪80年代在美国观察的社会等级符号一样。
综上,如果按照这样的思维来看中国现在的消费情况,在未来一段时间里,消费依旧会和社会地位挂钩(在大部分人意识里),那么负债依旧会成为个人面对的一个重大问题,而由此带来的风险依旧严峻。所以消费降级的背后,在短期内会促生一些新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载体(如长租房等),但现在来看,消费降级是由于诸多经济困局造成的后果,其只针对于低收入群体和并不具备一定高消费能力的人;消费降级的核心是可支配收入,而目前消费必要支出占据大部分可支配收入。所以所谓的消费降级论蔓延,大致不过是我们把一定的生存压力发泄成为一种舆论罢了,高收入群体消费还是在升级的,而未来,和社会地位符号挂钩的消费,依旧存在。
解决不平等问题的方案。苏联和东欧集权式经济计划体曾用国有制实验来试图解决“生产性权利集中于私人之手”这一核心问题,但事实上,生产性权力集中于国家之手,产生了效率低下、腐败等相关问题,同时人们的自由和公共生活遭到侵犯。而在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TC,也面临着因此而带来的一定的负面效果,如国有企业对经济的垄断、相关领域的腐败和壁垒等等。作者在书中提到一个替代方案,即发展非盈利部门。
书中引用马里兰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Gar Alperovitz的数据,即一方面在美国最大的20个城市当中的200家规模最大的单位,40%是大学和医疗机构等非盈利单位,而在其中的电力行业,2000家市级电力公司为4000万人提供了电力,由于它们不必为股东谋利,因此平均价格比盈利性公司便宜11%,且更注重可持续性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而另一方面,4000家以上的社会发展公司,通过创投针对低收入者的住宅项目、为当地企业提供资金等,来支持当地社区的发展。
非盈利组织的首要目标是保证自己能够生存的前提下为人们提供服务,而盈利性公司,即便有一些有着很高的道德标准,但巨大的市场压力也往往使它们以剥削的态度对待社会,如同最近的DD顺风车事件,其对于顺风车产品的定位,即通过发展社交功能来提高流水订单,从而进行谋利。但随后由于社交功能的存在,带来了如性骚扰以及更为严重的恶性事件。从目前来看,盈利性公司依旧占据第三产业的绝大半壁江山,非盈利组织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依旧会依赖盈利性公司或组织(鉴于国情,也鉴于现在的氛围如其中的代表《公益向右》一书)。我们说成功的企业,是因为其解决了社会痛点,这一点是不全面的,所谓解决社会痛点,应该精准为对社会的责任,对未来的责任。而现在的情况,大概如界面的一篇专稿所说的那样,“很多企业家自身道德达到了(例如自己去捐款做慈善等等),但是却忽视了企业伦理”。
讨论完上面两个问题,再来回归书的主题——不平等。当平等真正实现的那一天,我们心甘情愿吗?虽然书中提到了,解决不平等,是对全体社会成员同样有利的事情,并不是针对穷人有利;不平等不解决,对全体社会成员同样有害,并不是只有富人得利。但事实上,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女权主义,公民权利或人权不同,平等要求每个人都有同样的结果,同时诉诸于我们对幸福和利己主义的现代个人主义的痴迷。
读罢,看到自己当时刚买这本书时,在书的首页摘抄的鲁迅的话一样(周树人先生:这话,真的是我周某人说的):“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之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能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中发一点光,不必等待炬火。”嗯,希望呀,可不能破灭。
参考:
Simon Wood's .goodread网站书评[EB/OL].
https://www.goodreads.com/review/show/672762474?book_show_action=true&from_review_page=1.
黄经纬.中国企业家常常混淆个人道德和企业伦理
[EB/OL].https://m.jiemian.com/article/2413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