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与失之间

2023-03-08  本文已影响0人  薄荷的午后休闲时光

常常会陷在这样一种模式中,

比如去做一件事,前期铺垫了很多,投入了很多,但说实在的,收获甚微,偶尔心里却闪过诸多的不悦,心里也无数次有过这样的念头说,这个事真不值得,此时不去想远期观望指数,也不去想通过做这件事,了解了的行情,熟悉的人脉,梳理出的心得,就一门心事单纯地从得到这个节点上想,是吃亏了,所以有了报怨,有了这样那样的情绪。

比如说朋友之间,好起来时,称兄道弟,无所不能,快粘到一起了,一旦生了嫌隙,心里有了计较,就会在心中立一杆称,这边是觉得这么多年,付出得多,收获得得少,那边也想着哪件事上自己出了多大的力,别人啥也没说,好像是理所当然的,这样想着两人心离得越来越远,关系也越来越差,结果可想而知。

比如说父母与孩子间,早先农村有养儿防老的说法,好像养大一个儿子,家中就有了主心骨,也有了依仗似的,就包括我家现在也是这个样子,父母认为儿子孙子才是自家的,女儿外甥外姓,是别人家的的想法,有了这样的想法,做法也就不一样了,唯儿子是尊,但到家里有了难事,父母有个小毛小病什么的,这又成了女儿儿子都得尽责的理念,而这样的理念又或多或少传承到了下一代,到了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的模式,没有攀比,好赖就一个,但好像骨子里根深蒂固的理念还在,还是与父母的理念同出一处,也不好剖析,在这样一种观念下,得与失的比较是如何区分的,又是如何度量的呢?

等等。

如果单纯从得到与失去去考究这其中一种观点,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似乎正辩与反辩都有理,也都没理,但细一想每一个问题的对立面,都能找出理论做支撑,也都能有说服对立面理由的根据,所以说得与失只能是相对而言。

也许世人的目光过于短浅,无法预测或知道长远的事,看不到一直一直努力后,虽然收效甚微,但是却锤炼了意见,积攒了经验,更重要的是让内心坚韧,这样长足的表现,其实是不能用得与失这样的理论去评判的。

朋友之间,你付出的多一些,他投入的大一些,不是因为对眼,对口味吗,如果总将得与失挂在嘴边,总想将一点一滴一分一毫的东西都计算进来,那么人生的意义何在,又为何还要非得和人相处,自己过自己得了,也不存在得失,孤儿终老。

子女与父母,养育之恩为大,至于后来的他们分配上的倾斜,他们理念上的公平与否,其实可以忽略不计,可能年轻的时候,父母健在时,还有个念叨的,还有个可以说是是非非的地儿,一旦父母老了,或者有的撒手离开,连出处都没有了,又如何去衡量得到与失去呢。

正如作家林清玄说过,害怕失去才是痛苦的根源。

人生总在由失到得,再由得到失的过程,这个过程反反复复,周而复始,穿行在这得失之间,唯有勇敢地面对,计较得少一些,豁达和澄明多一些,方能坦然前行。

共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