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思辨

2021-04-25  本文已影响0人  渚然

今天上近代史的课的时候,老师提到让我们去做在发布在某个平台上的讨论题。

我去看了一眼,有个问题大意是“历史学的意义是什么”。感觉挺深奥的问题。

我去知乎搜了一下,看到了一个高赞回答。

(作者:张明阳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9124692/answer/43270416来源:知乎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怎么读历史才能有用呢?

当你读一本历史书,读到书中的古人面临重要的抉择关头时,请你这时立刻把书合上。好好想一想,如果你身处对方的位置时,你会如何决定?做什么样的决定?

把一切都想清楚后,再把书打开,看看这个人物是怎么做的,他最后做了什么样的决定?他的决定带来的是成功还是失败?原因何在?然后比较自己与古人,在选择和方法上有何异同之处?

这种学习历史的方法,重视的不是“记忆”,而是“思辨”。

像吕祖谦这样学历史,每个人都可以透过一件又一件史事的锻炼,一位又一位人物的分析,来一步步锻炼自己的思辨。最后不仅历史知识会有所增长,连处世智慧也会不断提高。

如果你读完了一本书后,书还是书,你还是你,没有任何改变,你就等于没读过这本书。读书最重要的,就是要拿书中的道理和自己的生命历程不断相互印证,不断地去思索如何在自己的生活中运用前人的智慧,最后将书上的道理与自己的生命融合为一体,让古人的智慧为己所用。

这样读书、这样学历史,才是真正有用的方法,历史学也才能成为一门真正有用的学问。

什么是“思辨”?

真正的历史教育应该重视“思辨”,但什么是“思辨”呢?

我感觉最绝的是答主在这里举的例子——《木兰诗》中“唧唧复唧唧”的解释。

应该有不少人都还记得课本上给出的解释是“织布的声音”。

但根据答主的说法,“唧唧”应该是木兰叹气的声音。原因如下:

1 接下来两句是“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2 在很多古文中“唧唧”都是叹气的意思。比如“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唧唧抚心叹”“高树出云,咸皆唧唧”“履朝独步,伦华非匹。一见唧唧,宋朝更生”。

3 几乎没有古文中“唧唧”表示织布机的声音。

举这个例子只是为了提出思辨的概念,但确实有惊艳到我。

即使从小就被灌输“课本不一定是对的”的道理,但仍然下意识觉得,课本上的都会是对的。

我认真想了一下原因。

1 课本上的错误确实几乎少到可以忽略,有些地方即使不那么严谨,也会在脚注中标出,或者被老师提到。所以我们都觉得,除了那些,课本都是对的。

2 在中国,从小学到高中,读书学习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考试,而考试内容几乎锁死在课本,我们的大脑一整天都在被硬生生塞进那些陌生的知识,光是接受就令人疲惫不堪了,谁还顾得上思考对错呢?

3 小学时候可能还有一些想挑课本错误的心思,但小学课本的出错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长此以往便也习惯了一味接受。

我甚至认真想了一下故意在课本上设置错误,引导学生去找的可能性,但是可行性太低,又被自己否决了。

人的思想太容易固化,思辨的思想其实很难有。

我一直避免自己出现“这个完全不对”“有这种思想的人肯定不怎么样”这些状况。也会在其他人说出非常肯定的话时自己想想另一种观点的合理性。

思辨思想也不是一日能成的,希望我也能成为一个认真思考有深度的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