姐姐的文章【我以为我们心有灵犀】。
“昨天你们两人为什么不来背诵?我明明说得很清楚:你们一定要在当天完成背诵,否则第二天早自习到外面听课去。”
“MsF,我们不知道去谁那里背?”
“一年半以来不是你们一直都在科代表或我这里背的吗?”
按照惯例,我把他们请到了走廊上背诵,看着两个单薄的身影站在寒风凛冽的阳台过道上。我回想起这一年来,性格孤僻、少言寡语、安静如鼠的他们几乎不被老师们和同学们注意到。正是因为这次背诵,我才意识到自己第一次用如此多的时间与他们沟通。我从背诵的重要性讲到沟通的重要性,试图引导他们能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他们一直像犯了大错一样始终低头不语,直到我正准备返回教室的时候,其中一个孩子小声地说:“Ms F,您可能误会小伟了,其实他昨天一直在努力的背。此外,我们确实不知道还可以去科代表那里背。”
我马上意识到自己犯了心理学上的“透明度错觉”,这才导致误会产生。他们以为他们知道,其实是他们揣着糊涂装明白。我以为他们知道,原来只是我自以为是。虽然和他们相处一年多,我自以为他们早就明白英语课的规则并积极落实。我以为自己的要求能够被每个孩子清晰、准确地察觉和感知 ------- 即使我并没有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准确到位,甚至有时候这种表达无需通过我的言语,而是通过我的行为、语气甚至面部表情表达出来,他们都应该心领神会。
当我在抱怨他们并没有真正明白我的要求时,我可能同样没有搞清楚他们在想什么。我作为信息的发出者,没能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要求、指令,才让他们无法准确get到我的想法,自然误会就产生了。 除了我的信息表达不够清楚以外,还可能他们“选择性倾听”。由于平时我常找那些积极活跃的孩子背书,那些沉默内向的孩子则较少被叫到。长此以往,这类学生就逐渐养成了一种惰性。他们会觉得背书只是那些勤奋好学者的事情,懒惰的他们从此躲进自己的小天地,管它春夏与秋冬。
随后我给他们明确了要求,两节课后他们主动来到了办公室找我过关,完毕他们还对我连声道谢并带着笑意回了教室。反思这次误会,我越发觉得清晰、准确表达出自己观点或需求是多么重要。作为一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我们应当少一些自以为是,多一些自我反省。
姐姐在我的引导下,也开始写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