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
【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题记:历史从眼前闪过,看见了,却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昨儿傍晚从都柏林落地伦敦。坐机场大巴到市里住的地方,车程一个小时过点儿。
随着车快速往前行驶着,昏暗中先是看见远处星星点点的光亮。有种从帝都机场往家赶的错觉。又见路边独栋house,从外形上看质量很高。车程过半,眼见前方高楼四起,灯火通明,层高很高,几乎都是大落地窗。一幢幢高楼上整齐排布着窗户,在保证美观,是建筑而非楼房的情况下,尽量增强了进光量。不像爱村,天一黑基本上就都下班、店铺关门了。注重透光这点倒是一样的。
继续往前,摩天大楼更加密集,往远处看,路显的像条细线,有楼顶贴在一起的错觉。路两侧人密密麻麻的,让我有点儿不适。
到这儿,便也到下车点儿了。住宿的地方很热闹,几乎全是年轻人,因为是廉价酒店。还是学生的自己只能能省省就省省,毕竟暂时没有收入。
次日一早,准备第一波儿进大英博物馆,所以九点多便排在了门口。还疑惑为什么世界知名,看起来如此平平无奇,等逛完才知道是从后门进的。排队过程中下雨,前面站了一对中国情侣,两人撑一把伞,男生大半儿身体是湿的。短暂羡慕别人的感情。私认为心里真在乎,才会在这种小事儿不自觉关注对方。
到点儿,很顺利进到博物馆里了。领了一张地图,直奔亚洲馆。虽然有提前做好心理建设,但是看着一件件展品,眼睛很酸涩,到中途绷不住,偷偷落了几滴泪。一起的同学问怎么了,只说是感冒还没好,眼睛酸。劝自己,无可奈何的事情,也只能接受。
其次,看了埃及馆的木乃伊,很震撼。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是货真价实的。
还看了希腊神庙。看着穿梭千年的神庙整体陈列展厅里,震撼又心酸。震撼于它的艺术性,心酸于它本该站在那辽阔之地,与旷野、月色、星空相伴的。
这时候已经很累了,便走马观花的看完了欧洲、中东等等。
感慨在这个地方一上午看完了完整的人类史。它真是平等的把各个地方的文物都给“搬”来了。
中午在中国城吃了螺狮粉,喝了奶茶。感叹这里吃中餐方便又正宗。就是默认的服务费让人难受,这种糟粕什么时候能取消啊?
吃完饭来到了国家美术馆。在门口感觉整座建筑充满艺术性,具体是哪种建筑类型一时还分辨不出来。门口是爱尔兰国庆节的庆祝集会活动,真可谓是人声鼎沸,热闹非凡。
管里大部分画作要么是宗教画作,要么是贵族肖像。这两类也只能是粗看看,不知道成体系的宗教故事,人物也不认识几个。这时候因为自己“没文化”很难受。
关于生活的画作能看懂,每一幅都认真看,了解下当时的生活细节。
重头戏是梵高、莫奈的画作。第一次看到向日葵和睡莲的真迹,心砰砰跳。向日葵比预想的更有层次性,颜料堆积的感觉看图看不出来。睡莲比预想的淡,需要站远一点儿,静心感受。两人的作品展览不多,只各有一副代表作展示。
看完后直奔大本钟。在之前的认识里,大本钟是英国的国家象征,也是广泛知晓的。在泰晤士河旁,和伦敦眼、大本钟合了影。旅行就是这样,该打卡打卡,该拍拍便拍拍。大本钟很是精巧,这劲儿像故宫角楼。伦敦眼和国内各个城市的各种眼大差不差。只是叠加上泰晤士河,又在大本钟附近,便显的独一无二。
到这儿才知道大本钟是议会钟楼,是整个建筑群的一小部分,不让游人进入。
这时候本想找地儿吃个晚饭便回住处,一看地图西敏寺就在附近,便一股脑儿暴走到门口。不幸的是今儿不能进入参观,因为是周日。幸运的是今儿下午六点有晚颂。便想着体验一下,看了那么多教堂,还没体验过晚颂。
不愧是王家教堂,座无虚席。一开始是牧师现场用管风琴演奏宗教音乐。第一次现场听管风琴音乐,还是在如此重要的地点,瞬间有被宗教吸引的感觉。研究完便是由小孩子和神父组成的唱诗班带领着唱诗。一句也不会,只能坐端正,静心凝气,全身心保持敬畏。紧接着是一个牧师演讲,讲霍金的事迹,从黑洞理论讲到相对论,从宇宙边界讲到牛顿第二定律。感觉在这一刻科学与宗教达到了某种平衡。半吊子工科生的底子也用上了一星半点儿。往后便是大主教挨个儿赐福,虽不信教,但想着能得到如此德高望重,修行高深之人的祝福也是件好事儿,便参与了。心都要跳出来了,怕被看出来,幸好顺利结束流程。又想到,及时被发现也没什么,毕竟不能一眼看透我的内心是否信仰他们的神。
结束后,回程路过皇后剧院看到《悲惨世界》歌剧在演出。立马去了解,了解完秒放弃。法语且票昂贵,叹一句不合适。
此刻已是晚上十一点。想说喜欢伦敦,那些关于伦敦的话如“This is London, baby.” “如果你厌倦了伦敦,你就是厌倦了生活”,看见的事实确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