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7《传习录》下钱德洪录14
【原文】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岩中花开【译文】
先生游览南镇,一位友人指着岩石间的花树问:“您说心外没有事物,像这一树花,在深山中自开自落,和我的心有什么关系呢?”
先生说:“你没有看见这花的时候,这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静状态,你看到这花时,这花的颜色一下子就鲜明起来,便知这花并不在你的心外。”
如诗如画【浅谈】
1、“岩中花树”是阳明心学最重要的学案和难点,前面我们结合多个篇章提过,今再此试着做一个小结。友人其实和先生讨论的不是一个问题。友人指的是客观物理存在的世界,或者说是三维空间,而先生是在用意识形态的价值观做引导,让其深刻理解“心外无物”的哲学道理。
2、我们在中学时代或一直所受的唯物主义思想教育都是在刻板地告诉我们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思想。然而,要理解阳明心学,知道先生说的到底是啥意思,远非从表面浮浅的解释到诠释。
3、先生是从意识形态的存在价值观作答,是在顺水推舟,把问题从物理存在引进了更高层次的价值观世界,是一种升华的回答,是一种抛砖引玉的诱导。
4、我们不妨来回眸一下,当友人看到花繁叶茂的花树时,那颗花树确实挺拔在陡峭的山崖岩石上,这时,花树就走进了他的双眸,进入了他的心海,就产生了一个美丽的影像,花树就成为了他心中物。
5、说白了,如果倘若没有这次的邂逅,花树就无法进入他的心海,就像先生说的:“同归于寂”,心中不可能存在花树,就没有这个意识。那这个花树亦就与大家无关,上海话叫关侬啥体事!我们的价值观千万不可固化教条,而要明白其深意。
6、赏花时,花的姿态也好,花的香味也罢,赤裸裸地走进了心灵,产生映镜,镜头,亦即形成了一种意识,而三人自然就会关注花树,这就是先生说的“此花不在汝心之外”了。我们每个人认识的世界亦是如此,外界再纷繁复杂,而我们每个人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都是自己所喜欢,所想见的世界。
7、没有被心观照的物,其意义此时没有在意识中呈现出来。用先生自己的话来解释,那就时“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传习录》137条)。用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话来说:“世界是人认识的世界,并不是世界本身,没有了人的存在,世界也就失去了意义。”
8、怎么理解“寂”?再回顾一下先生在历史上的地位,他不仅是一个思想家加哲学家,还是一个军事家,更重要的他还是一个文学家。文韬武略,明朝一哥,他的语言也好,文字也罢,无不充满文采,正因为他才华横流,让好多人没有看透文字背后的隐含。
9、“寂”就是五百年前映在那双智慧的眼眸中的岩中花树。你不看这朵花时,花与你的“心”同归于寂,那个“寂”不是“不在”,而是确确实实地“在”,只是不动罢了。你来看它,“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先生在这里用了一个名词:颜色,又用了一个动词:明白!没有学过光学的王阳明能把色彩的形成机理说得如此生动,视频与视图取决于你的心意。
10、如果再说阳明心学仅仅携带着唯心色彩,为什么历史上有那么多风流人物折腰膜拜?远的就不说了,就拿“知难行易”来说,就是“知行合一”涵盖,教员更是在悉心拜读了《王阳明全集》后,在二十四岁便写出了醒世之作——《心之力》。
11、如今,大领导把握准了国人的脉搏,明确地指出:“王阳明的心学正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也是增强中国人文化自信的切入点之一。”终于为阳明心学拨开了云雾,让阳明心学再现光芒。“岩中花树”定然会同“龙场悟道”一样经典,永远成为人们学习的经典。
如梦如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