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密关系中,对他人的期望是通往毁灭之路
把未被满足的需求逐一输入到制造理想情人的机器中,然后按照这个蓝图去寻找伴侣。也就是说在浪漫之旅开始之初,我们对心目中的理想情人就充满了期待,期望他们能满足我们未被满足的需求。
爱和被爱的需求是我们发展情感和亲密关系的基础,我们期望对方用言行来证明我们是特殊的,有价值的,被爱的。
我们把期望寄予到对方身上,目的是满足我们的需求。但在这同时,也说明了两个问题的存在:第一,我们感到自己的内心缺乏爱(如果我们需要某样东西,一定是因为我们没有);第二,如果没有某个人(比如父母)来满足我们的需求,我们就会感受到被拒绝,觉得这个世界没有足够的爱。这两点似乎又印证了我们牢不可破的想法:没有人爱我,我是不被爱的,世界没有爱,世界上的人也没有爱。这样的认知必定让我们痛苦万分,于是满足被爱,证明自己值得爱的需求更加牢固。
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和伴侣的亲近程度,足以唤醒内心沉睡的需求,苏醒的需求朝目标(伴侣)伸出魔掌,希望Ta证明Ta爱我,我需要Ta安抚我需求未被满足时留下的不安全感和无力感。
如何让对方证明是爱我们的呢?方式有两个:
一是:暗示。比如当伴侣没有满足我们的时候,我们会用肢体语言表达不悦,如故意保持一定的距离,做出生气或冷漠的样子,不说话再加上有点难看的脸色。但如果你的伴侣属于神经大条型的,你可能需要用更明显的方式表达才能达到效果。
暗示的方式应用十分广泛,原因有两个:一,当我们表现出需求不满的时候,也就说明我们需要对方,希望伴侣满足我们的需求,却又不想表现出软弱无助,需求不满的样子;二,我们幻想理想情人会读心术,能够知道我们的每个想法。如果我们通过暗示的方式对方心领神会,足以说明Ta的全部心思在我们身上,我们证明自己是特殊的,最有价值的,被爱的需求就得到了满足。否则,需求无法满足,我们则会满怀期望地去改造对方,使他们能够转变成我们需要的理想情人。(但是,要知道这个过程需要时间,有时候要以百年为计量单位)
二是:明说。如果我们是一个有话直说的人,那么表达需求的最佳方式,就是使用命令句。而且我们会竭力让这样的命令听起来是对方理所当然应该去做的,“你应该随叫随到”、“你应该给我很多很多钱,我买任何东西你都不能有异议”、“我做出任何决定你都不能反对”、、我们把这些“应该”标榜成对方爱我们的证明,否则就是不爱,而不是我们小时候没有得到满足的需求。
除了命令之外,还有一种广受喜欢的明说的方式,也是自古以来屡试不爽的名句:“如果你真的爱我,你就会——(填上你的每日一需)。”有时候撒娇和抱怨一下可以达到强调的效果。
当我们用暗示或明说的方式企图让对方满足我们的需求时,我们对Ta是充满期待的,期待对方变成我们想要的样子,期待对方做出我们想要的行为。这样的期望并不能让我们得到安抚,因为依赖别人满足我们的需求,本身就有很多的不确定性,所以当我们感到失望、愤恨,一定是因为我们对伴侣有所期望,而在Ta做之前,我们无法快乐起来。
然而在这样的亲密关系中,最悲哀的是,在“小小的我”得到满足之前,我们不愿意去爱我们的伴侣(我们必须万分笃定自己是被爱的,才会放心去爱,而一个无法自爱,无法自我满足的人,似乎又会一直在别人身上印证自己是被爱的)。紧抱着需求不放手,又不让自己去爱,就这样,我们把自己推向亲密关系的地狱。
在这个世界上,找到一个完全符合我们梦想的理想情人的概率实在太小,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不能接受别人现在的样子,不能接受他们做自己,这个理想情人是个瑕疵品,于是我们满怀期待地开启改造之旅。这样的改造注定给关系双方带来很大的压力。
这样的改造带来的毁灭不仅会发生在夫妻或恋人关系中,在亲子关系中也同样普遍。我们魔怔般地要把孩子打造成自己喜欢的样子,并对孩子寄予极高的期望,同时希望孩子对我们感恩万分,其实都是在要求孩子满足我们的需求,被爱的,有价值的,很重要的需求。
事实上,我们并不是真的爱他们,建立亲密关系的目的也不是为了爱,只是想要满足我们的自私需求。
因此,对别人的期望是通往毁灭之路,因为期望会把接受他人和让他人自由等充满爱意的感觉挡在心门之外。
因为,对别人的期望让我们潜意识里的需求具体化,现实化,它会懵逼我们的眼睛,让我们无法看到站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人,一个拥有自己独立意志、感受、思想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