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恭亲王斗不过慈禧?
一个是皇子,一个是皇嫂,在历史的事件中他们之间没有正面的斗过。硬加一个“斗”字的话,那就是君臣之间的内斗。
除此外,恭亲王与慈禧还是同盟关系,同盟关系就是意见相同时是友,反之,会产生误会,但不至于为敌。
那么,恭亲斗与慈禧都有哪些较量呢?紫藤觉得他们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慈禧担心奕訢在高位太久,容易起异心,所以先下手为强。
一、为利益而同盟,但都想占权力的最高位
《清史·诸王列传》中评价奕訢:“绸缪宫府,定乱绥疆,罢不生怼,用不辞劳,有纯臣之度。”
从中可见,如果慈禧太后对奕訢保持信任,未必不能给清朝增添些中兴的希望。同理,如果慈禧过于信任他,有可能她的地位就不稳了。
道光时,奕訢曾受道光皇帝器重,还在他与奕詝(咸丰)之间犹豫过让谁得皇位。结果,咸丰继位,奕訢抱憾终身。不但如此,咸丰还不断排挤他,使他赋闲在家。
咸丰驾崩,有着政治警觉性的慈禧嗅到机会,与奕訢才有了交集。慈禧一边说服慈安太后,一边寻找政治同盟。这对奕訢来说是个翻身的机会,所以一拍即合共谋大事,才有了震惊朝野的“辛酉政变”。
之后,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奕訢为议政王主持朝政,地位几乎与两宫太后持平。此时的奕訢难免想要的更多,或许皇位再回到他手中。
而慈禧也是聪明的,怎会察觉不到。“我能重用你,也能发难于你。”因此,她对奕訢有所行动是迟早的事。
二、慈禧太后示威,发难恭亲王奕訢
同治四年,慈禧终于找到一个机会。她借官员蔡寿祺的弹劾奕訢的奏折,先试探他。奕訢不懂慈禧的真实用意,便回慈禧:“臣知晓,但这蔡寿祺不是好人。”
这明显有轻视慈禧的嫌疑,于是慈禧马上召集大臣一起讨论奕訢的罪过,结果奕訢暂时停职。但慈禧还不罢休,组建审查组继续调查,奕訢没有实质的罪名,即使经过一番深审查,也找不到纰漏之处。
按理说,查完了,就该恢复奕訢原职。可是,慈禧否决,不仅不恢复职务,而且给判了罪名:忤逆之罪。
谁知此事一经公布,皇叔、大臣们纷纷都来为奕訢辩护。慈禧见状,以皇帝的名义下了一道谕旨,大意是罪名可免,但应当自省。随后,给奕訢降一职,成功达成慈禧的目的。
慈禧果然有手腕,这个一石二鸟的计策用的妙,不仅震慑了权高的奕訢,而且提高了自己的威望,让朝野上下对她马首是瞻。
三、奕訢太弱,小反击对慈禧来说无伤大雅
之后,奕訢终于对慈禧反击了。他联合慈安太后和同治皇帝,斩杀了她的贴身大太监安德海。这对于慈禧来说无伤大雅,接着李莲英顺利到位。而对奕訢来说,虽说是个小动作,但是已经尽最大力量来办此事。
慈禧是主,奕訢是臣,奕訢如果真心辅佐慈禧,或许他们会成为完美搭档。但奕訢若有异心,权高的慈禧自然不会放过他。这该就是慈禧最高明的地方。不然,曾国藩、李鸿章这样的人物怎肯为慈禧效力。
说白了,地位的悬殊也是奕訢斗不过慈禧的重要因素。他厉害,慈禧比他还厉害;他权力高,慈禧比他权力更高。就算是朝中大臣都偏向奕訢,但是面对最高权力就会识时务改变初心。恭亲王奕訢不败,谁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