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侣不爱你,可能是你教的
欢迎来到博星教育108将讲师朱老师课堂,这里是朱老师第2127天早安问候。
投射性认同,是心理防御机制的一种。
简单来说,它是一种“引诱”——
“引诱”对方按照自己的行为逻辑去做事。
这是一个,将关系引入自己幻想中的牢笼的过程。
投射让我们看不到对方真实的样子,却照出自己过去没有被好好处理的“坏”的情绪。
小鱼是个脾气温和的姑娘,性格开朗、凡事不往心里装。
就是这样一个人,处理起亲密关系,却像一团乱麻。
一次男友出差,小鱼给对方打了两通电话,都被挂断了,让她着急难耐。
不久之后,男友回过来电话解释:
“刚刚是在开会,不能接电话。”
小鱼心里很委屈,她说:
“你当时应该走出会议室,找一个小角落,给我回电话解释一下的。”
“你过了多久才回电话,根本就不在乎我。”
每当男友的行为和预期不一样,她内心就特别不安。
“你不爱我了。”“你根本就不在乎我。”这样的话时常挂在嘴边;
一次两次,男友还是会耐心哄她,后来,渐渐再也不哄了。
小鱼越要求,男友越逃跑;
最后,两人关系走向了疏离。
亲密关系中,有很多这样的“压力时刻”,就像一个自证预言——
本来不一定是事实,说着说着就成真了。
这种现象,其实都和“投射性认同”有关。
文中的小鱼,小时候父母外出工作,一直与爷爷奶奶生活;
对于童年,她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就是父母离开家时的背影。
她无论怎么哭,怎么撕心裂肺地喊叫,他们都不会停留......
那种被抛弃感深深扎根,并在亲密关系中爆发。
这种“坏”的感受,是童年带来的,但她无法独自消化这种情绪,便将它打包丢给伴侣。
她在脑海中构想出一个“对自己不上心,不爱自己”的伴侣。
期待对方可以感受到自己的不安,从而做出改变。
在小鱼的心里,其实是有两条轨道的:
一条是显性的:我希望你能用我想要的方式对待我,不离开我。
另一条是更深层的:我知道你肯定不会如我所愿,肯定会离开我。
她一面要求对方改变,一面又走不出“被抛弃”的剧本。
无论男友怎么做,最终都无法喂养她内心不安的黑洞。
在这种压力下,男友可能有两种反应:
一开始会很开心,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需要了,甚至会尽力满足对方;
两人的关系处在一个“被要求”—“接受要求”的循环里,还能继续下去。
到后来,男友可能感觉到精疲力尽;
总是接收到“你是坏人,你不爱我”这样的信息后,再也不想调整行为、自证清白。
于是彻底摆烂,两手一摊:
好吧,你说我不爱你,我真的没那么爱你了。
投射性认同的本质,就是在诱导别人以一种限定的方式作出反应。
其他防御机制,基本都一个人内心的独舞。
而投射性认同,则是一场双人的较量,一场“飞盘与接盘”的游戏。
在亲密关系中,有这样一种相处模式非常常见:
“强势的妻子与无能的丈夫”。
妻子经常对丈夫说:“能不能勤劳点,这么懒,什么事情都不做。”
丈夫一开始会做一些,但是不管做成什么样,都达不到妻子的标准;
久而久之,丈夫的改变没有被看见,又一直受到来自妻子的压力;
自己内心甚至也认同了她的评判,最后只好放弃挣扎,心甘情愿地当一个“懦夫”去了。
这就是典型的“投射—认同”游戏。
在这个游戏规则内,提出要求的那一方很容易忽视对方真实的存在。
只看着对方有没有达到自己的标准,有没有按照自己要求的方式对待自己。
这种相处模式下,被投射的一方会感到窒息的“约束”感;
最后出现一方逃跑,一方追逐的场景。
投射者们往往会感到无比痛苦,觉得自己遇人不淑。
殊不知,对方的态度可能是被自己一手培养出来的。
关系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重复的瞬间——
因为同一件事情吵架、总是感到不满、容易被抛弃......
可以学着跳出那些“剧本”,关照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同时看见真实的对方。
比如说,当想对伴侣说:
“你怎么又忘了接我,你是不是不爱我。”
可以换一种表达,把变形的“愤怒”转化为真实的“担忧”:
“你忘记过来,我很伤心,让我想起以前不安的感受。”
或者深入询问一下,他真的是有意忘记吗?
也许是半路岔开的会议、突如其来的工作压力、想发却没有发出来的短信......
再问一问自己,内心的恐惧和不安,是来自眼前的关系,还是与早年的经历有关?
或许,它让你想起被母亲遗忘在幼儿园的经历;
又或许,是让你回忆起上一段感情中,那个不告而别的男人。
关系中,冲突是常态,但冲突的终点绝不是输赢、对错,而是对自己和对方更深入的探索。
放下“我”和“你”的角逐,才有可能变成更好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