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A-Day] 39/100 摆摆 《不疯魔,不哲学》
文摘:
1.
罗素认为:凡是哲学问题,在经过逻辑分析之后,都称不上是哲学问题,而是一个逻辑问题。传统的形而上学之所以有那么多争论,是因为他们依靠的“逻辑”不正确。我们要了解罗素的逻辑分析方法,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就是“罗素悖论”。那什么是悖论呢?悖论(paradox)指的是明明自相矛盾却又能自圆其说的命题,正所谓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2.
那我们来看个和“罗素悖论”等值的悖论例子吧——“理发师悖论”。一位理发师对外宣布“我只给城里那些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试问理发师能不能给自己刮脸呢?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则他属于“城里不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就可以为自己刮脸;如果他给自己刮脸,他却不属于“城里不给自己刮脸的人”,他又不能为自己刮脸。
3.
为了对语言作更进一步的逻辑式分析,罗素提出了大名鼎鼎的“摹状词理论”。所谓摹状词指的就是由冠词、普通名词以及限定语构成的专门用来表示事物的词组。摹状词一般由几个字组成,人们了解这几个字的特定意义,于是就把握了摹状词的意义。比方说,一个专有名词“波德莱尔”,很多人一头雾水不知所指,但是摹状词就可以这样描述:“《恶之花》的作者”。这样一来,尽管大家依旧不认识波德莱尔,却通过摹状词把握了他。罗素指出,因为摹状词,人们突破了个人经验的限制,通过摹状词的描述而扩大了个体的知识。而摹状词理论最大的意义就在于,它试图要澄清哲学以来一个非常厚重的问题——“存在”问题,即“being”。用罗素自己的话说:“如果你取任何一个命题函项并且断言它是可能的(即它有时真),那么这就给予了你关于‘存在’的最基本的意义。你可以用以下说法表达这个意义:至少有X的一个值,对此,这个命题函项是真的。”这意味着,我们经常在句子中用到的词,尽管词语本身存在,但词语本身代表的对象不一定存在。比方说,“金山不存在”,就意味着“就X的一个值来说,‘X是金的且是一座山’这个命题函项是假的”。所以,哲学上很多关于“存在”的似是而非争论,是因为赋予了摹状词太多的存在意义,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分析哲学迎刃而解。
体会:
结束了东奔西走的年,踏出了第一步。
是否放弃当前的路,回归庇护,跟随心中所想,彼此齐聚一堂…
一直以为可以不后悔但能承受遗憾地去做一些事,后来发现选择往往都已在不经意间注定。
一直以为此刻是人生中最为孤独,却不知以后还有更加孤单是时候。
一直以为当前的路是崎岖蜿蜒,却只是自己的矫情,走着走着孤单一人。
学着接受,学着承受。地球在转,世界在变,而你在成长…
期待远方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