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书”快进:荐读《谈美》
我生在炎炎夏日,却偏爱秋雨霏霏。读书也是如此,只有那种淡淡的文字,才得我心。我最喜欢的一本书是朱光潜先生所著的《谈美》。
朱光潜先生是我国的美学家,《谈美》是在1932年,也就是他35岁时,以书信的口吻写给青年的。这是一本美学的入门书籍,十分通俗易懂,其中蕴含着宝贵的生活智慧和人生哲学。
本书的开场话道:“在写这封信时,我和平时写信给我的弟弟妹妹一样,面前一张纸,手里一管笔,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什么书也不去翻看,我所说的话都是你所能了解的,但是我不敢勉强要你全盘接收”。仅凭这一句话,他便拉拢了我,虽时空相隔,我却很想作为朱光潜先生的小妹,听他谈美。
朱光潜在写《谈美》时,正是国难当头之际,却为何能有这般“闲心”?他也怕人误会,特意解释说,他之所以要谈美,其实是希望能用美来洗刷灵魂、净化人心。用我们现在流行说法就是,怡情养性、提升人的格局。
一个人的格局指的是这个人的眼界如何,以及他看待世界的方式。人生如棋局,其结果如何,就是由这盘棋的格局决定的。只有不断的提升格局,我们才知道什么时候要舍卒保车,或是究竟要如何才能做到落子无悔?
在现如今这个生活节奏快、社会压力大的生存环境下,有多少人被利益驱使,做出蠢事来?又有多少人只知道终日奔波忙碌,而根本不会享受生活?
生命是一场旅程,沿途风光无限。我们并非一定要隐居到深山老林中才能看到美景,怕就怕盛景当前,却无心欣赏。
美感的世界是纯粹的,是超乎利害关系而独立存在的。以审美的视角来看待人生,用怡情养性的方式来提升格局,正是最让人舒服,也最惬意的法子。
好多朋友都承认说自己太俗,平日里疲于应付各种人际关系,就是为了能多挣点儿钱花。朱光潜有这么一句话,他说:“人心之坏,由于‘未能免俗’。什么叫做‘俗’?这无非是像蛆钻粪似地求温饱,不能以‘无所为而为’的精神作高尚纯洁的企求。总而言之,‘俗’无非是缺乏美感的修养。”话糙理不糙。
何以免俗?读《谈美》,虽不会让我们秒变圣贤,但至少偶尔也能体会到一些免俗的趣味。从一首诗、一幅画,甚至一棵树上去发掘一点儿乐趣,不也是很好的嘛。
听朱光潜的话,把自己所做的事当作一件艺术品看待,只求满足理想和情趣,不斤斤于利害得失,必可获一番真正的成就。
另外,任何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都是不一样的。朱光潜先生以“我们对于一棵古松的三种态度”为例,循循善诱,引发人们对美感的思考。
木商、植物学家和画家去看同一棵园里的古松,分别用的是实用的、科学的和美的态度。
木商看古松,会盘算它能值多少钱,适合盖房还是制器?再想着怎么伐、怎么卖。这便是实用的态度,也是我们大多数人对一件事物或一个人爱恶迎拒的最原始的驱动力。
植物学家看古松,则是以科学的态度去判断。在他的眼里,这便是一株存活时间为486年的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花植物。而后他还会更加细致地观察这松的根、茎、花、叶,再想到日光水分等因素,思量它何以活得这样老?植物学家在观察松时,是将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全丢开的。科学的态度是纯粹是客观的、理论的。
木商和植物学家都没有做错,只可惜他们无法领略到这棵古松本身的美。而画家在看古松时,只管审美。他观赏古松苍翠的颜色和劲拔的姿态,并能将树皮上的纹路化为龙蛇之形映于心中,甚至还能从这棵昂然高举松树身上,感受到它坚忍不拔的精神。
朱光潜所举的这一棵古松的例子,十分浅显易懂。而在实际生活当中,人们的内心活动则更为复杂。
我们来假设,这个木商很有文化,那他在看到古松时就也会领略到松之美。只是他在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最终还是会选择把这样的自然美转化为自己口袋里的钱。
同样,如果来看松的人是一位极有艺术品味的植物学家。他也很可能爱极了眼前的这棵松,可是为了科研成果,或为了人类的进步,他便不得不硬生生地将自己的好恶抛开,而只用对待研究的对象的眼光看待。
那当我们在发现美时,又会如何呢?即便我们都能学画家那样,只以美的态度去看这棵园中的古松,不同的人所得到的感受也定是各异。因为我们个人所见的东西,都是自己性格和情趣的返照,随心而发。若想将眼前的日子变美,就得长审美的眼睛,有审美的心情。
人所以异于其他动物,就是于饮食男女之外还有更高尚的企求,美就是其中之一。朱光潜先生在那个时代,希望能通过唤醒青年对美的追求,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他讲的道理是,“疾病衰老的身体才没有口腹的饥渴。同理,你遇到一个没有精神上的饥渴的人或民族,你可以断定他的心灵已到了疾病衰老的状态。”
我们虽幸运地身处盛世,可心灵的贫乏与饥渴,绝不是身外之物可以填补的。美要用心体会,美感的经验才是人生中最有价值的一面。
时光如滔滔江水般流逝。在这个过程中,有多少轰轰烈烈的爱情和四海扬名的英雄豪杰被冲刷殆尽。只有极个别的,他们被赋予了美的艺术形式,才终能流传于后世。
听一曲霸王别姬,让我们在与之相隔千年后,仍会为项羽悲,也为虞姬泣。读一部红楼梦,它让我在多次重游大观园时,总也流连忘返。赏一幅《清明上河图》,就能瞬间穿越至北宋京城汴河岸边上,去领略那一派繁华热闹。
我们须得感恩那些向美而生的有心人!我们须得重视美的价值,并不断地去提升美的修养。日迈月征,沧海桑田,唯有美能变成漆黑夜空中的几点繁星,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