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的枷锁》读书笔记(一)
一
这是英国作家毛姆所写的一本自传体性质的小说。小说主人公菲利普身上有作者本人的影子,但也不完全一致。
比如,毛姆和菲利普都有些天生的缺陷:毛姆是结巴,菲利普则是跛足。
在没上学之前,菲利普的这一缺陷并不显得突出。在伯伯家里,菲利普没有什么同龄的玩伴。可是到了学校,他的这份残缺就格外引人注目。
来自孩子的关注,往往带有一些天真的恶意。他们模仿菲利普走路,嘲笑他,甚至为了满足好奇心,逼着菲利普把跛脚露给他们看。
菲利普委屈地哭了。在那一刻,“他好像品尝到了生命的苦涩”。双亲的过早离世,寄人篱下的贫寒生活,还有这将伴随自己一生的残疾,都开始在幼小的菲利普身上显露出伤痕。
同伴们渐渐地就对菲利普的残疾失去了兴趣,可是菲利普从此变得很敏感。他总想把自己的脚藏起来,还老是担心别人议论自己。所以他不合群,总是一个人待着,而别人也不喜欢他。
这段经历让我读来真是既心疼又有些感同身受。每个孩子初到这个世界,应该都是天真无畏的。可是其中的一些被生活一点点地教会了退缩、防备、封闭。他们的这些特质可能真的不讨人喜欢,但造就这一切的,是他们的不幸。
二
今天读的这部分讲的是“瘸腿的榆木疙瘩”菲利普和“站柜台的流浪汉”校长之间的故事。
校长在开解菲利普时说了这样一段话:
“如果你对自己的处境总是心存不满,企图反抗,那只会给你带来更深的羞耻。你的悲惨遭遇只是上帝让你背上的十字架,而之所以选择由你来负担,是因为你的肩膀比其他人都更强壮。这是上帝的好意,你应该乐在其中,不能把它视作悲伤的源头。”
这是宗教意味非常浓厚的一段话。尽管我早已认清了自己不可能成为宗教信徒的事实,却还是很容易被宗教有关的话语所打动。至今也不清楚为什么。
就以上面引用的这段话来分析一下:假如把“上帝”替换成其他的神明,它还能打动我吗?
可以的。所以我内心持有的,是对某种超越俗世的存在的期待。这种存在类似于上帝、佛祖,但它其实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宗教。
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普遍现象。在科学如此发达的现在,灵魂或许依然有无法被安放的部分。
但是,正如我在开头所说的,我的这部分灵魂是没有办法皈依于某种宗教的。因为一旦这种超越性的存在被具象化了,它的超越性也就消失了。我对它的态度也将只有一个——质疑。
还是把宗教的疑惑先搁置到一旁,谈论下这段话本身吧。它其实描述了一个特别简单的理念:赋予你的苦难以意义,你才能最终超越它。
菲利普的苦难是他先天的残疾,上帝是他为这一苦难寻找到的意义。在强烈的宗教情绪之下,菲利普想象着自己一瘸一拐地走向高坛,“将自己的残疾作为献给上帝的祭礼”。
故事到了这里,其实已经可以很完整了:这是一个关于超越苦难、追寻信仰的故事。
不过,这可是一本122章的小说,离故事结束还早呢,一切未完待续……
三
在这两天读的几章中,故事主人公菲利普在慢慢地成长。这里的成长不是那种源于生理成熟的被动成长,而是在知识量快速增加和勤于自省的思维习惯下的主动成长。所以在这几章的菲利普身上,我们开始看到无数的困惑、纠结和对自我的反思与剖析。
这几章最重要的事件是菲利普退学了。他放弃了能够获得奖学金和进入牛津大学的机会,只身前往德国的一个寄宿家庭学习。
之所以这么做,原因归结下来大概有这么三点:不想过和伯伯一样的牧师生活,中二时期的叛逆,以及想要到德国去追求思想自由。
从结果来看,似乎第三点最重要。
乍一听到德国是个思想自由的国家,我还挺诧异的,毕竟德国素来以严谨闻名于世。不过仔细想想,严谨和思想自由一点也不矛盾。严谨代表的是做事的一丝不苟,这并不意味着它会要求思想也高度一致。相反,把这种一丝不苟放到思想领域会发生什么呢?任何一种思想想要获得统治地位,一定会遭遇到许多细致的质疑与诘问。所以难怪德国诞生了那么多杰出的哲学家呢。
而它的反例,则是菲利普长大的英国。一个推崇绅士文化和拥有国教的国家。
在德国的这个寄宿家庭里,菲利普除了遇到德国人,还接触到了法国人、美国人、中国人。不同文化的碰撞想必在菲利普身上要发生一些奇妙的化学反应,拭目以待~
四
“事实上,他已经不再相信上帝,而且并非出于这样或那样的理由,只是他本身就没有信仰宗教的天性。”
信仰宗教的天性是什么,作者在这里并没有说。按照我的理解,能够安心信奉宗教的人和持怀疑主义的人之间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付出信仰的前提条件不同。前者强调信仰本身的意义——你不要想太多,不妨先去信,到时一切疑虑自然而然就解决了。而后者则说,如果要我去信仰,你先得打消我的怀疑——如果没有证据证明神的存在,你让我怎么去信呢?
菲利普的情况和以上二者都不同。他们是有意识地去【选择】是否信仰,而菲利普从小在宗教家庭长大,信仰早就融入了他的生活。所以摆在他面前的问题是,是否抛弃信仰。尽管作者说做出不再信仰的决定是出于菲利普的天性,我却依然觉得这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它需要对自身的清晰体察和带有一点冷酷的坚决。
在脱离了信仰之后,菲利普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这并不是说他可以肆意妄为,而是他认为“纯粹地修德行善,而不为奖罚所担忧是一件大好的事情”。
我觉得这一点讲得特别好。我们为什么要做好事而不能做坏事?宗教说,因为做了好事的人死后可以上天堂,做了坏事的人则要下地狱。不信仰宗教的人说,是因为这样做是对的,即使我做了好事没有回报,做了坏事不受惩罚,我也会去做好事而不做坏事。这种不掺杂奖惩性的道德,才是善的本义。
可菲利普依然会感到难过,因为这样的话,他就没有办法看到妈妈了。信教的妈妈死后去了天堂,不再有信仰的菲利普却再也不可能到那里了,如果它真的存在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