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Yan4911)东野圭吾小说读书笔记

人性三部曲之一|读东野看人性之恶意袭来(读《恶意》有感)

2017-02-06  本文已影响749人  云在风中谁在听

                                                                              Yan4911/文

(01)迟到20年的《恶意》,“动机”贯穿全书令人震撼

2017年的大年初一,此时车内显示速度达到300公里每小时,我倚靠在窗边,津津有味的捧着本书。在开往厦门的高铁上,车厢里的乘客们都在休息着,绝大部分人举着手机,悄然成为它的奴隶,眼睛恋恋不舍的盯着那块小屏幕。满满的车厢中,无人欣赏窗外的景色,无人吸允书籍的营养。

我揉了揉有些酸痛的眼睛,捏捏太阳穴,长时间的“烧脑”让我有些疲乏,但又感到阅读的快感。自从早上坐上高铁以后,直到晚上八点多种才能到达厦门,中间的时间希望能够读几本书来充实一下自己。

我是幸运的。由于临行前找出了日本知名作家东野圭吾的《恶意》,使得这趟行程有了一个充实的阅读旅程。

在此之前,由于孤陋寡闻,从未读过东野圭吾的书。只是听一位作家朋友推荐他的作品,便网上简单查了一下,发现国内对他的作品评价颇高,拥有大批的拥垒和粉丝。不但评论较多,更是列出了各自心目中必读的书目。怀着对这样一位知名作家的崇拜,我从“当当”上网购了一本《恶意》。

《恶意》是东野圭吾于1996年创作的。20年后,我才开始阅读《恶意》。

该书的主要内容 :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在出国的前一晚在家中被杀。命案现场的发现者是作家的新婚妻子,及同样身为作家的昔日同窗好友野野口修。警官加贺恭一郎参与此次案件的调查。经过一连串的抽丝剥茧下,很快的加贺根据现场的烟头以及死者的朋友野野口修的口供等等确定他就是凶手。在彻查被害人与凶手的过去之后,警官面对案情、手法均平淡无奇的事实,却感到如坠万丈深渊般无边的寒意。而关于野野口修杀害日高邦彦的犯罪动机,野野口修的每次口供都不相同,最后通过加贺的一再调查下,得知真相:野野口修的杀人动机是“总之我就是看他不爽”,源于这种恨意让野野口修杀死了日高并在其死后尽一切可能的让其身败名裂。

就像书中的那句话:“要杀人之前,先想好杀人动机,这恐怕是前所未闻的事。”《恶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很多侦探小说正纠结于分析凶手作案手段之时,东野圭吾思考的是作案动机,并对此大做文章。这就是为什么,东野不怕谜底(既犯罪嫌疑人)过早揭开的原因所在。

(02)“杀人动机令人心寒”---“我只猜到了开头,没有猜到结尾”

《恶意》的确是一本出人意料的好书,以推理悬念入手,落回严肃文学命题。

身患绝症的人为什么要对恩人痛下杀手?他在临死之前,为什么要用这样一种卑鄙的方式来证明自己高

于日高邦彦?

                                                                    “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Yan4911


“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我就是看他不爽”。当小说最后结尾时,凶手的杀人动机被最终揭示的时候,我被惊呆了,一阵阵的寒意油然而生。

到底由于什么原因,使得野野口修非要处心积虑的陷害同窗好友日高邦彦?

我想,其实答案其实很简单。是极端的心里不平衡造成了这样一出悲剧。

一个变态的小人,因为心中的极端不平衡,精心策划毁掉了别人的生命和声誉,哪怕这个“别人”还曾是自己的恩人。他用尽自己所剩无几的生命,也要玷污和毁灭恩人日高的人生。

《恶意》是一本手记体推理小说。手记叙述的第一人称视角易于促使读者产生代入感。而在身临其境的同时,视角与感受的潜在同化,便使得作者更有机会、更顺利合理地利用心理盲点巧布迷局,引人入彀。

自阿加莎·克里斯蒂颠覆华生模式之后,手记叙述与第一人称就告别了百分之百忠实、安全系数不容置疑的时代,而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日本新本格推理潮流在这条路上走得更远,叙述性诡计的外延一再扩充,已渐渐将第一人称视角推到了“绝对不可信任”的另一极点。从某种程度上说,蒙蔽的对象是读者,还是故事中的其他人物,是分辨第一人称视角叙述是否属于叙述性诡计范畴的一条分界线。

《恶意》中的手记叙述,大体上并没有迈向叙述性诡计的彼岸,加贺恭一郎视角和野野口修视角的双线结构的运用精巧而大气,随着阅读进程,读者必须不断回溯前文,一次次修正自己的立场和猜测,在小说由直进单性延展到立体迷宫的过程中,阅读的乐趣也因此得到最大的发掘。

作为一部手记体作品,《恶意》环环相扣的侦破进展百转千回,将手记体叙事的发挥得淋漓尽致。每一次侦破都是真相大白的时,刻。但是,尽管凶手置于眼前,作案动机却始终不知。小说中既有加贺警官的表述,又有犯罪嫌疑人野野口修的表述,两者读起来都好像是事实。尽管小说的最后,随着加贺警官的层层深入并破案,野野口修是罪犯无疑,他是怨恨最深的人,但是在读《恶意》的过程中,他一直是被视为无辜者,受害者。就算是已经知道他是凶手了,由于对作案动机不明,我仍对他没什么坏意,觉得他只不过是一时冲动嫉妒而犯下了错误。

在加贺刑警的调查中,当我知道他以前是受害者时,甚至对他充满同情。可能前面我感觉不到有多大的恶意,但在真相出来时,我那份激动的心情是无法用语言来传达的,我只能说,野野口修的恶意是最凶险的!他不仅杀害了作家日高邦彦,而且在名誉上也毁了他,甚至把他的人格都毁了。

为达目的,他想出了一个相当长的计划,当‘真相’被公布时,世人同情的目光会集中到自己身上,反倒是被害者日高邦彦受人唾弃。他捏造了与日高邦彦前妻的不伦关系,并进而想出被逼做影子作家的故事,他甚至想得到日高邦彦问世作品之正牌作者的美誉。正因为怀着这样的目的,他复制大量的手抄稿,弄到自己的手指都长茧,甚至不惜在寒夜里,费上那么大的功夫去拍一卷假的录影带......什么与日高的前妻通奸,日高制作录像威胁他,作品不是日高写的,日高对他进行人身威胁等等,他对作家日高邦彦的恨是无比的深沉!令人万劫不复!作品中凶手是可怕的,对一个人的恶意,其最终手段不是杀了他,有比杀人更胜一筹的方法来展示自己的恶意,那就是让人身败名裂,遗臭万年。

正如人们所说的,恶意在这本小说里被描绘成是没有什么理由的,或者理由是微乎其微的,它只是对某个对象怀有的强烈的负面情绪,这种情绪的初始是细微的,结束的时候却极为澎湃。

图片来自网络

(03)宁要真小人,不要伪君子---社会呼唤人性的真实

其实,野野口修并非绝无仅有,这个社会类似他这样的人还有很多。

“我得不到的,也绝不能让别人得到,即使别人暂时得到了,也要夺过来毁灭掉,直到我们一同完蛋”。

历史上有名的奸雄曹操不是说过吗: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能天下人负我!

我佩服曹操,因为他敢把自己的心声说出来,光明磊落的做个真小人,不装伪君子!

关键是这个社会上,很多人心理阴暗如野野口修,却偏偏要装君子,其实比真小人还要坏!


到底如何择友呢?且看荀子的办法行否?

荀子告诫我们择友的原则和方法

荀子说,“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非:批评。当(dàng荡):恰当,正确。是:肯定。谄谀(chànyú产余):阿谀奉承。赋:败坏.伤害)

这几句的意思是:批评我批评得正确,他就是我的老师;肯定我肯定得正确,他就是我的老朋友;一味对我阿谀奉承者,正是要败坏我的人。

读了《恶意》之后,我的感受有三点:

第一,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着人性之恶。关键是要压抑住人性恶的一面,不能让这个魔鬼跑出来。

第二,《恶意》给我们竖起了一面人性的镜子。主人公野野口修,实际上表现出很多人性恶的那面。

第三,放弃无休止的物质利益之争吧。如果成功是靠着阴险手段不义只来,永远无法长久!记住:无论佛家还是儒家,都告诉我们,“心从内求,不从外求”。

我想,《恶意》比起《摆渡人》来,一个是恶魂的摆渡人,一个是善魂的摆渡人。如何选择,要靠我们自己的抉择。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