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稿】 一本书,一个人成就你的“原则”
近日,读完了瑞·达利欧先生的《原则》一书,本书从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的 生活场景入手,先写作者的个人经历以及建立原则的背景,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长大,经历着他的经历,成长着他的成长。本书最重要的两部分: 生活原则和工作原则,虽然有些原则太理想化,尤其是在中国这个重人情、讲乡土的国家,并不是很适用,但这丝毫不影响我们想要阅读这本书的兴趣。喜欢这本书,因为不管是从个人角度、生活方面还是工作方面都给予了我很多指导性原则,也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理解自己的情绪,理解自己为什么很多情况下会做出这样、那样的行为,说出这样、那样的话语。
下面 我们先介绍一下本书的作者:
Ray DalioRay Dalio先生是桥水基金创始人(桥水基金是世界头号对冲基金),他出生于纽约长岛一个非常普通的中产阶级家庭,26时在自己的两居室内创立了桥水,经过42年发展,根据《财富》杂志评选,目前桥水已经是美国最重要的私营公司榜单中排名第五位,Ray Dalio先生入选《时代周刊》世界100位最具影响力人物,并跻身《福布斯》世界前100名富豪行列,被称为“投资界的史蒂夫.乔布斯.
这样一位投资界的翘楚却写了一本管理书籍并在中国畅销,书中并没有说太多关于投资的知识、技巧,却反而从我们每个人都很熟悉的生活场景入手。
本书一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我的历程
第二部分:生活原则
第三部分:工作原则
书中三个部分涵盖了我们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本书开篇作者就说到“我是个“愚人”,相对于我需要知道的东西而言,我真正知道的并没有多少。不管我一-生中取得了多大的成功,其主要原因都不是我知道多少事情,而是我知道在无知的情况下自己应该怎么做。”这不就是我们毕生所求吗?我们不可能穷尽所有,但我们却可以建立我们自己的原则,在我们无知的时候通过这些原则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
作者在书中提到作为第一部分作者个人历程,可以跳过不读。作者在这里就告诉我们要根据自己和自己的生活环境来确定这些原则能否帮助你实现目标,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这都是你必须做出的判断和选择。因为没有一套生搬硬套的理论能运行得很好,我们必须因时、因地制宜。才有可能更好地使用这些原则,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部分:生活原则,作者更深入地阐述了如何将原则应用于自然世界、私人生活与人际关系、企业经营与决策中。作者在这一部分分享了实现个人目标、做出有效决策的“五步流程”。同时也分享了Dalio 先生在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方面获得的一些深刻见解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个人生活和企业经营中,作者指出,这也是《原则》这本书的真正核心内容。因为它几乎可以应用到所有事情上面。
1.自我意识障碍。书中提到“两个你”,一个较低层次的你,一个较高层次的你。较低层次的你来自于我们大脑里的原始部分,如“杏仁核”,这些区域会简单处理事务,做出本能反应,它们渴望赞誉,把批评视为一种攻击,尽管大脑更高级的部分能够理解,建设性的批评对你更加有力,但这些区域仍然是你产生戒备心理,触发你的攻击性。这就是有些人为什么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就是他们大脑中这个杏仁核起了很大作用。而较高层次的意识起源于我们的大脑皮层,更具体地说是在叫做“前额皮层”的部分,而这部分是大脑里最具有人类特征的部分。
两个层次的在争夺对你的控制权,每一个决定,要么是高层次的你战胜了低层次的你,要么就是低层次的你战胜了较高层次的你。“较低层次的自我就像经过训练的斗犬,始终保持战斗意识,而较高层次的自我想把事情搞明白。这很容易让人困惑,因为不管是你还是你打交道的人,通常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大脑里有这些较低层次的“野兽”,更不用说这些“野兽”在试图绑架所有人的行为了。”
“我们来看看当有人和你意见不同并要求你解释你的想法时,会发生什么样的事。因为你的大脑构造让你把这样的做法视为攻击,所以你会变得愤怒,尽管你更合理的反应应该是对另一方的观点产生兴趣,尤其是当这些观点明智的时候。当你试图解释自己的愤怒行为时,这些解释令人无法理解。这是因为,在你愤怒时,是较低层次的你在通过较高层次的你说话,深植于你内心的各种隐蔽动因在控制你,导致你无法理性地解释“你”的行为”。原来有些人天生易怒,并不是他们故意要那么去做,只是连他自己都没意识到他们无法控制自己,所以现在我们可以理解有些人在某些场合对着我们大喊大叫,不管不顾,像疯了似的暴躁是因为他大脑里那个低层次的他没有被高层次的他束缚住,他被低层次的自我“绑架”了。
2.思维盲点障碍 “除了自我意识障碍之外,你(以及其他所有人)还都有思维盲点,即你的思维方式有时会阻碍你准确看待事物。就像人类的辨音、辨色能力有差异一样,我们认知和理解事物的能力也有差异。我们以自己的方式看待事物。‘’。“一些人就是能看到大图景但看不到小细节,另一些人就是能看到小细节但看不到大图景;一些人习惯线性思维,另一些人习惯发散思维,等等。所以很自然,人们无法理解自己看不到的东西。”色盲最终会发现自己是色盲,但大多数人从来都不知道,也不明白,为什么说他们的思维方式导致他们看不到一些东西。”
“让问题变得更复杂的是,尽管人都有思维盲点,但我们不愿意看到这个事实。当你指出某个人的心理弱点时,对方的反应通常像你指出他的身体缺陷一样,感到不舒服。如果你跟大多数人一样,那么你就不会明白其他人看待事物的方式,也不善于探求其他人的想法,因为你一心只想着告诉对方自己认为正确的想法”。
“换句话说,你是一一个头脑封闭的人,有太多先人之见。头脑封闭的代价极为高昂:当其他人向你展示各种美妙的可能性和可怕的威胁时,你会视而不见;当其他人提出可能是建设性甚至能救命的批评时,你也不能领会。这两大障碍造成的最终结果是,出现意见分歧的各方通常始终坚信自己是对的,而且往往以彼此发怒告终。这是不理性的,也会导致人们无法做出最优决策。人们觉得,当两个人得出相反的结论时,必有一个是错的。你不想那个错的人是你,这有什么不对吗?这种无法从其他人的想法中获益的现象,不只出现在产生分歧的时候。当人们遇到难解的问题时也会出现。大多数人在试图弄明白某件事时是在自己的脑子里思索,而不是参考所有他们能得到的好想法。结果是他们不断地跑向自己看到的东西,不断地在自己的盲点上撞墙,直到失败迫使他们适应和进化”。
这些话很浅显,很容易理解,也很实在。这些场景在我们生活中经常碰到,但我们却不自知,我们被封闭的头脑所困,我们宁愿错误,付出血的代价也不愿听取他人意见,“想要自己正确”和“找出真相”之间,我们选择了“想要自己正确”,而不是“找出真相”,而这恰恰蒙蔽了我们的双眼,让我们学到的东西变少。
走出来,认识世界,认识自我
3.如何克服自我意识障碍和思维盲点障碍呢?
自我意识障碍是指我们天生希望拥有能力,并希望其他人这么看我们。思维盲点障碍是我们通过自己的主观角度看事物造成的。
这两个障碍都会阻碍我们看到事实真相。最重要的解药是头脑极度开放:人抱着一种真诚的担忧,担心自己可能看不到最好的决策方式,从而以极度开放的心态看待问题。这是种有效探索不同观点和可能性、不受自我意识和思维盲点阻碍的能力。做好这一一点需要你奉行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 即向与你意见不同的聪明人消教。以通过他们的视角看问题。形成更深刻的理解。这样做将提升你做出良好块策的概率,并给你根好的教益。如果你能学会头脑极定开放,奉行深思熟虑的意见分歧,你学到的东西将大大增多。最后、做到头脑极度开放需要你对自身与其他人的长处和短处有准确的评估。所以,了解一些关于大脑构造的知识,以及有助于你发现自其身想维方式的各种心理测试,都是有益的。为了在其他人的帮助下做到最好,你必须理解人与人大不相同。从自我中跳出来客观地俯视所处形势,权衡自己和其他人对形势的看法。
书中指出有有三种途径克服思维盲点障碍:(1)训练自己的头脑以反直觉的方式思考(例如有创造力的人通过自律和练习变得更有条理);(2)利用辅助机制(例如程序化的提醒器):(3)在自己的短板上,依靠擅长者的帮助。想法的不同并不一定导致分裂或说站在对立面,也可能产生相辅相成的效果,即互补
4.实现你愿望的五步流程,包括设定目标,找到问题并且不容忍问题,诊断问题,规划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案,最后执行方案要求的各项任务。“需要谨记的是,没有人能把每一步都做好,可以依靠其他人的帮助。拥有不同能力的人通力合作,可以创造出最强大的机器来实现目标。如果你愿意直面现实,接受直面现实带来的痛苦,遵循五步流程来驱动自己朝着目标前进,你就走上了成功之路。“。尝试去理解并将五步流程运用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去。
学习如何以最好的方式决策,并拥有勇气做出最好的决定,需要你:(1 )追求你想要的东西;(2)通过头脑极度开放从失败中汲取良好的教益;(3)不断改变和进化,使自己能力更强,勇气更盛。
5.在不满意的“现在”与美好的“未来”之间有一个“不断努力”的阶段“不断努力”的阶段,“即使你心中对未来设计有很好的愿景,但实现美好的“未来”必然要经历犯错误和学习提高的过程。人们经常对此类重复过程有所抱怨,因为现实情况是,人往往享受无所事事的快乐,而不愿看有不完美的感觉,即便接受不完美事物更符合逻辑事实”。我们有多少次因为享乐而忘却自己的不完美,自己的缺陷,自己银行卡里的金额还有自己肥胖的外表,可怜的专业知识,这一切都是我们不愿经历中间那个“不断努力的过程”。
本书的第三部分:工作原则。在这一部分作者提出一个方法、 理念一创意择优,力求通过极度的求真和极度的透明实现有意义的工作和有意义的人际关系。但就像我开篇中提到的那样,在中国这样一个乡土社会中却是很难做到极度求真和极度透明的,事实证明,生搬硬套只能让事情更复杂,所以这部分内容有选择的接收是有必要的。
作者提到“在独立思考者之间出现的经过深思熟虑的、不掺杂情绪因素的分歧,可以转化为更明智、有效、能够起到“1+1>2”的效果的可信度加权快定。这些工作原则以生活原则为基础,但由于组织的力量远大于个人的力量,所以我相信,这些原则比生活原则更重要。”
1+1>2的效果需要有开放的心态,容纳、接受他人观点的胸怀,否则1+1=2或者1+1<2都是有可能的。组织的力量大于个人的力量,我们都是承认的,但说工作原则比生活原则更重要,就不敢苟同了。在我看来,生活与工作一样重要,在某种程度上,我甚至觉得比工作还要重要。一个无法过好自己生活的人又怎么可能能做好自己的工作呢?我们都能看到,我们只不过是一群追求卓越的人, 而且相对于我们需要知道的东西而言,我们真正所知的并不多。所以,拥有一个好的心态、好的生活将是决定我们工作与生活质量的关键砝码。
寒冬疫情后,一树繁花的绚烂
笔者提出四个祝愿:“( 1 )你能将工作和激情有机结合在一起;(2)你能与同事为了共同的使命而奋斗,收获成果;(3)你能尽情享受奋斗和成果带来的欢乐;(4)你将迅速改善和进化,成就斐然。”其实这四点是我们每个人梦寐以求的状态,它是不容易实现的未来,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朝着这个方向努力。我们希望在这样的道路上不断地完善自己。
简而言之,你希望从生活中得到什么或给予什么,由你自己来决定,由你自己的心态、自己建立的原则来决定,他们将决定你在处理未知事物时,该如何去想,如何去做,如何与他人合作。一切都取决于你对“两个障碍“的权衡,取决于你是否拥有极度开放的心态。
本文未经作者允许,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