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次课 见他人所不见

2020-04-29  本文已影响0人  灵花仙子

见他人所不见

作为社会心理服务工作者,和心理相关的,最重要的一点,要看到人家所看不到的东西。一个事情,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你才有过人之处,这就是见地。

认知会导致情绪,情绪引领行为。这个方面做的不够,就没法在心理上助人,心理上健康的还好,不健康的就不行。因为你看问题和别人在一个层面,不具备见他人所不见的能力。

同时看一个东西,人和人看到的是非常不一样的。

借用佛家的五眼打个比方:

肉眼,俗话说肉眼凡胎,大家看见的东西基本都差不多,你看杯子是杯子,我看也是杯子。你看花是红的,叶是绿的,我看也是一样。

天眼,就是从专业的视角看东西。医学生,具有专业的素养,对于一滴血能分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而医学院专门搞检验的同学,还能区分哪个红细胞是正常的,哪个是异常的。而我们外行的,借用显微镜,也能看到一滴血里的丰富世界。专业会让每一个人打开天眼。不同的视角看到的完全不一样。

慧眼,是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那英的那句歌词,叫做“给我一双慧眼吧。”

不要借助于物体了。如果我的手机坏了,都不知道怎么坏的。维修工程师,拿过来一晃,听一听,就知道哪个零件坏了,这叫开了天眼。

打电话到美国,技术人员只问问手机的品牌,让你用手机晃晃动静,就判断出你的手机是某一个零件坏了,需要替换个零件。根本不需要见人和实物,就能诊断。

这就是慧眼。

比如说问题孩子的家长来,你根本不需要看到孩子,就能根据家长的描述,透过对家长的一言一行,初步地判断孩子的问题。

一个人的妻子,重复洗手,重复开门关门。只需要丈夫和我们讲下妻子的症状,我们就能指导他妻子具有极强的内心冲突,属于强迫症,不需要见到本人就能诊断。

作为心理工作者,要具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法眼 就如做管理工作的领导一样,一般大事小情,难逃法眼,像孙悟空的火眼金睛,可以理解为敏锐的洞察力吧。所以什么阴谋阳谋,在他面前纷纷都得现形。

佛眼万物平等,人人都是佛,人和真佛的区别就在于觉悟。人就是没有觉悟的佛,佛是觉悟的人。人要在修养过程中,提高觉悟。

什么是觉,什么是悟?知道就成佛了,见他人所不见的背景下,我们所提出的观点就和一般人不一样。看人写的文章,不是情结怎么样,文笔怎么样。主要看立意,观点。

要有意识的把学的东西和生活结合起来。

什么叫见他人所不见,要突破传统的一些观点

司空见惯,就会熟视无睹。每天这么做,却不知道是不对的。

强迫症的强,读三声;潜意识的潜,读二声。很多习以为常的说法,日用而不知错,只是被传统,约定俗成所催眠的结果。

太阳东升西落,从严格的物理意义讲,也是错误的,但是却能指导我们的日常生活。

传统的东西,你稍加改动,就能发挥很大的作用,起到助人的作用。

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是延迟满足。

一群猴子,一天吃到7个苹果,

习以为常,很开心。早上4个,下午3个。但如果给它们改成早上3个,下午4个。猴子们就翻天了,不愿意了,因为他们没有延迟满足的能力,也不懂得总量不变。

如果没有心理学的背景,当然觉得一样,这是数学,不是人生,更不是生活。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问题,因为他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延迟满足。

孩子先写作业再玩和先玩再写作业,完全不一样,体现的是延迟满足的能力。

有些人做着做着就不如别人,就是因为不会,不能,不想延迟满足。人生的成长就是延迟满足的过程。

孟母三迁是一个很经典的理智故事,影响了多少代人。

一般教科书上表述的三层意义,孟子后来成为大学问家,亚圣,离不开环境的熏陶。

1.良好的人文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和生活十分重要,现代人要高品质的物质,更需要高品质的精神生活。

2.环境造就人才,也淹没人才。

3.环境对一个人,特别是青少年的成长,有直接的关系

但从心理学的角度解读,就不仅如此了。

故事是这样的。孟子家原来住在墓地旁边,他整天学着哭,学人家怎么送葬。孟母发现不行,怕孟子学坏了,于是搬家到一个集市旁边,于是孟子学期了做买卖的样子,整天叫卖。后来搬到一个杀猪的屠户旁边,孟子就和人学杀猪。最后孟母搬到了学校旁边,孟子就学会了各种礼仪和学习很多的知识。

作为人的孟母,和作为环境的三迁,哪个重要?

1.知道一个什么人得了病,比这个认得了什么病更重要

首先强调的是人,一个母亲是一个什么人,比她如何照顾孩子重要。

2.母亲当然非常重要

孟子很小的时候,父亲就死了。没有父亲的孩子。孟子,孔子,岳飞,都是没爹的。当有些家长一天到晚抱怨她的孩子没有教育好,是因为她爹不好,我们就可以调侃她,说人家压根儿没有爹。

发展心理学两个观点

环境论 华生

遗传论 高尔顿

孟母三迁,从心理学的角度解析,不仅环境重要,遗传更重要。

有A 就有B,是充分条件。

没有A 就没有B,是必要条件

没有先天的禀赋,不可能有巨大的成功。可以有平常人的小成功。

孟子具有见什么,学什么,学什么,像什么的能力,这是一种非常难得的模仿能力。

试想我扪现在的孩子,环境都比孟子孔子的时候强百倍,特别是家长花重金抢学区房,但学区内的学生们都能象孟子一样出类拔萃吗?真正拥有这种禀赋的真的不多。

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有模仿的本事,就不需要有很大的建树。见什么都感兴趣,比模仿更重要。有的人先天对事情兴趣不够,哲学就是对世界好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一生幸福的来源。

这些都是在强调内因,遗传。多么好的环境,都不如有个好妈妈。孟子,孟子他娘 孟子是因,孟母是缘,因缘和合。

童话当中的丑小鸭为什么会变成白天鹅?其实不是丑小鸭多么的努力,只是因为她是白天鹅的孩子,她当然要长成白天鹅。

这些传统的也好,经典的也好的故事,这么解读好像荒唐,但真的在心理服务中说的时候,不见得都是荒唐的。

任何一个知识,老师的解读肯定不一样。

选择一个新的视角,总有一个视角是你的盲区。我有心理学的背景,我正好看到了你的盲区。稍微让你转个身,偏个头,扩大了你的自我意识,看到了你没有看到的东西。不同的思维方式,帮他解决他的问题,有可能是有效的。因为用和求助者一样的方式解决求助者的问题,肯定是无效的。

世界上本没有问题,问题是解决不了的结果。本来是个有问题的人,当然解决不了问题。

最著名的理论,詹姆斯-兰格理论:一个人不是因为悲伤而流泪,而是因为流泪而悲伤。

日本的心理学家根据上面的理论,进一步推出:一个孩子不是因为厌学才学不好的,而是因为厌学才学不好的。李老师进一步推出:一个孩子不是因为上网成瘾而有心理问题的,而是因为有心理问题才上网成瘾的。

一个孩子不是因为上网成瘾才有心理问题的,而是因为有心理问题才上网成瘾的

小鸟不是因为高兴才唱歌,而是因为唱歌才高兴的。

前五名和后五名孩子智商没有多大的差异,老师一样,学校一样,环境一样,只有家长不一样。

前五名和后五名家长最大的不同,是说正话。例如:咱把这个杯子从这拿到那儿。

后五名家长不会说正话,反着说:你别把杯子放在这。

而有心理问题的家长,会给孩子扣上双层束缚:把杯子从这放到这,别放在这儿。

比如:孩子不干家务,批评孩子懒。孩子赶紧拖地吧,又被指责拖地不干净。真怀疑这是亲妈亲爹吗?

让孩子左右为难,进退维谷,怎么着都是错的。其实不仅是针对孩子,亲密关系中对另一半,也经常会有这样的情况,是造成精神分裂的原因之一。

但说实话,我爸妈就是经常给我打组合拳的,现在我有时候无意识的也会让我的孩子进退两难。有一天女儿和我说,妈妈你为什么觉得我傻,我说没有啊。她说你看你就是不相信我。我连忙道歉,和她解释:妈妈说你,和你无关,和你姥姥对妈妈的方式有关,哈哈,不知道十岁的女儿真的明白了没有。暗自下决心要时刻保持着觉察,但真的是需要一个过程,只能是每天进步一点点吧,坚持就是胜利。

关于坚持,真的有太多的话要说,比如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的例子,每个人要学会自己的讲法。用你自己的语言讲出来,同一个故事,讲法不一样。

在开学典礼上,学生们问苏格拉底怎么能像您这么有成就?苏格拉底说:很容易啊,甩手就行了。每天甩手30次。第二天开始,整个校园中都在甩手。一年后,只有80%的人海在甩手。二年后,还有20%的人坚持下去,三年后的毕业典礼上,苏格拉底问起这个事情,只有柏拉图坚持了下来。苏格拉底说:你将来的成就一定超过我

庄子《养生主》中提到,在一个行业想绩有小成,至少要坚持三年。做任何一个行业,只要一天不落的坚持三年,不需要任何人教你,一定入门了,起码不是门外汉。一万次定律,也是强调坚持的重要性。

但很多人坚持不了三年,更有人死在离山顶还有一步之遥的地方,缺少坚持的信念。没坚持到三年,和没做是一样的,还在童年徘徊呢。

作为心理工作者,不要把一个讲的和故事鹦鹉学舌一样。

老师的亲身体会特别大,2015年他带领两名助手和一群家长,完成了《三个月改变孩子一生》这本书,是对家长写的日记进行的回复。

三个月真的能改变孩子一生吗?所有坚持给孩子写了三个月日记的人,都说能改变,这种方法真好。

所有那些说没有用的,都是坚持不下来的家长。

所有觉得考研究生难的,都是考研失败的。但有的人专门去问失败的人,获取心理的平衡。

很多的家长说坚持不了,太忙了。所有说很忙的人,不是忙,是很乱。目标不明确,不会自我评估,就没有价值感。对意志的磨练这句话,对他来说,就是个口号。对于这些心理思维不健康者,说教没有用的。

对声称自己因为忙而不能陪孩子的家长,进行深入的访谈,你会发现,是因为他们和孩子本身存在情感隔离,不得不用工作忙这样一个借口,来屏蔽自己的情感隔离。

有些时候,父亲带着孩子来咨询。后面孩子先出去,和父亲单独谈的时候,很多父亲很愧疚的说,因为我太忙了,没能照顾孩子。

这时候老师的眼睛直视着他,半调侃,很坚定的说,真的是因为太忙吗?

再问:果真是因为太忙而不能陪孩子吗?

三问:真的吗?相当一部分人就开始眼圈儿发红。面质中用对视,威力是巨大的,因为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对视是心灵的交流。

有些家长和孩子没法交流,和孩子之间没有深层次的情感链接。

一个同学问,深度思考和坚持哪个更重要?是不是有深度思考的能力就没有必要坚持?

不要围着他的问题走,提问问题的人,本身是有问题的。就比如:

一个人媳妇都没找到,整天想着我是娶巩俐呢还是娶章子怡呢?

一个孩子学习不好,妈妈整天想是考北大呢还是清华呢?

有病的问题,你如果回答了,你比她病的还厉害

如果你不具备坚持和深度思考,那哪个重要和你没关系。

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要迅速的识别的

只要能坚持下来就是高手,会获得一种完成感。坚持下来是最大的进步,更厉害的是坚持下去是更重要的,人生就是上来下去。

一 变的理念

人有三不主义

不愿意公开自己的秘密

不愿意承认错误

不愿意改变自己

马上结束课程了,生活中要去学会变。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唯有不变的就是变。

一个苹果,整天竖着切,偶尔开始横着切,味道就不一样了。

生活中特别重要的是改变。别整天琢磨离不离婚,孩子转学不转学,先要从生活中变,别变老公,别变老婆,别变房子,不好变。

摆设变化一下,床头掉个方向,整个生活就会随之不一样,引发情绪反应,常常是一种正向的的反映。

做心理相关的工作,让大家一定学会行为上的动作,学会点头,微笑,认可。

我可以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的权利。

如果你不是经常练习,你常常是做不到的。微笑的时候忘了点头,点头的时候忘了认可。对任何人的认可,都是对自己内心的一种认可。

结语:

只有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把固有的思维打破,新的才能建立起来。

学心理的过程,就是不断的破的过程。

光破不立,打破旧的很难的,还是建立新的难?只要破,新的自动会立。

女人的鞋,衣服有90%到死都不会用,去不舍的扔。

剩饭,不扔,非要等到馊了才仍。不能舍,很难得,反映出你内心的一个安全感的问题。

断舍离之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现在终于知道这是一个关乎安全感的问题。

中国人的食量相对也比西方人大的,而且日本人食量也很小。也是一个囤积的问题。难道是历史上中国就是泱泱大国,吃不饱穿不暖,整个民族延续了这样的匮乏?

二 快乐工作和幸福生活

是智慧的表现:

智:急中生智,反应的聪明程度,快的能力。

慧:定能生慧,看你的定力,慢半拍的能力。风云变幻的时候,看你的一定之规。

如果你爱,学点心理学,心理学能让你通向天堂;

如果你恨,学点心理学,心理学能让你避开地域;

如果你又爱又恨,学点心理学,因为她能让你和自己相濡以沫;

又不爱又不恨, 因为她能让你和别人相忘于江湖。

呼应

一切心理问题是把别人当自己;

一切心理问题的解决是把自己当别人;

能否做到这一点是把自己当自己;

最终达成把别人当别人。

见山不是山那,见水不是水,见山又是山,见水又是水。

生活无时无刻不是完成这样的一个循环,只是你在哪个环节?

张爱玲说过, 爱情无非就是三个字:我爱你,我恨你,算了吧,还好吗,对不起。

年少不识爱滋味,归结到最后,就剩这几句话。

老师想表达什么,你和我的见地,你和我什么关系?

《你见或者不见我》——仓央嘉措你见,或者不见我我就在那里不悲 不喜你念,或者不念我情就在那里不来 不去你爱,或者不爱我爱就在那里不增 不减你跟,或者不跟我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来我的怀里, 或者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 寂静欢喜

体会体会,本体的东西,是不会因你而做出改变的。很多人学心理,学的都不说人话了。我们终其一生,就是发现那个本体,主席要我们不往初心。

生活不会因为学了心理学,发生变化。生活真的会因为学了心理学,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变或者不变,在你!

职业,有些人会把心理学当成养家糊口的职业。

事业,有些人在职业的基础上,要有所建树,不满足于养家糊口。

志业,有志于此,就不轻易改变,选择这个事情,会为止奋斗终生。

更重要的是还有少数人,会怀着宗教情怀,坚信心理时能助人的。会在情怀的层面下更大的功夫,为心理服务做出贡献。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