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的悲哀 2022-03-13

2022-03-14  本文已影响0人  三毛妈妈

为功名而活,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宿命

罗素就不是

李白三首诗来贯穿 上李雍24岁。南陵别儿童入京,42岁,临终歌,62岁。 襄阳歌将进酒独坐敬亭山可以穿插。 现代文《人的三种状态》分析我是谁? 郭沫若写的李白与杜甫,评价李白,此人固穷相 陆游的老学庵笔记里也提到李白的见识甚浅,终身坎坷是必然的 李白,作为个体是悲剧性的,他的个人天赋与人生追求之间错位。一辈子都在追求出入将相实际上他的天赋是一个诗人这种自认为有才而不被重用的坎坷命运,让他创作了无数的好诗,但是这是中国读书人共同的命运,不得志便写诗,写诗就是好诗人。所以报国无门怀才不遇是读书人的,普遍命运。 李白的出入将相这种心理愿望是被社会赋予的,这是这个理想是被社会赋予的理想,而不是他个人的理想,他只是个角色是个工具,而不是独立自由的个体,青史不留名就没有意义吗? 作为科学家应该在科研成果上立功,而非让别人记住一个独立真正的完整的人在意的是自己本身的价值,而不是多少人记得自己死后留不留名无所谓,只要自己每天活得有意义,不朽不是为了让人记住,而是自己觉得自己有价值,没有人认同自己认同为自己而活,活出自己应该有的价值和意义。 所以李白,还有别的人生选择吗?有的如果李白认清自己天赋的诗人而抛弃被赋予的理想,认清自己,就做一个纯粹的诗人,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那么那不就活成个快乐天真的李白吗? 李白的悲哀代表的是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悲哀。这是一个社会集体的传统。每个人都活得被规定,被要求一律千篇的样子,而不是个体的自由的自己。 与罗素为什么而活的理由相比差距太大,罗素作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数学家他为何而活的理由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渴求,对人类痛彻心扉的痛悲悯。

 韩非子五蠹中 古人不愿意当部落的首领是因为那个时候首领多是吃苦耐劳,率领大家和同甘共苦,后人争做首领,是因为有东西可贪,有美食可吃有女人可占。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解释领导的演变,这是很切实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