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古代文化三国

为什么刘备手下的叛将远多于曹操和孙权的?

2016-11-14  本文已影响0人  胡思乱想之
image.png

看三国,印象中刘备手下的叛将远多于曹操和孙权,是巧合,还是里头暗合了某种现象呢?

结合现实中的经历来看,应暗合了某种现象。这个可以从黄权叛投魏国时说的一段话来说明。

刘备伐吴惨败,丢下黄权和他的部队在江北,被东吴的兵隔断了回蜀国的路,黄权在“降吴不可,归蜀不能”之下,带兵投降了魏国。

魏国有侍臣禀告曹丕说:“有从蜀国来的细作告知,说刘备把黄权的家属尽皆诛戳了。”黄权听了之后说:“吾与蜀主,推诚相信,知臣本心,必不肯杀臣之家小也。”

黄权说的果然不差。

黄权降魏后,有人建议刘备将黄权家属“送有司问罪”,刘备说:“黄权被吴兵隔断在江北岸,欲归无路,不得已而降魏,是朕负权,非权负朕,何必罪其家属?”

黄权决定降魏之前,就应想过很多东西,估算了降魏行为的最恶劣之后果。

话说回来,如果黄权知道一旦自己带兵降魏,必将置家人于死地,那他还会选择投降吗?估计就不会了。

刘备用“讲仁义有仁义”来定义自己,自然可以得到很多,但也要明白,任何得到都是有代价的,叛将比曹操孙权的多,就是代价之一。

历史上,曹魏和孙吴政权中就有庞大的类似明朝的“东厂西厂”这样的特务机构,当时曹魏政权中从事这种工作的人叫“校事”官。他们代表最高权力盯视着高官和将领的一言一行,容不得他们有丝毫的不忠心。连司马懿这么能干的人,都要小心又小心的生活着,不敢有丝毫的差池。

不过,话又说回来,若允许一个将领有条件的投降,那每一个想投降的将领都可以找到理由的,作为最高权力来说,这也是不可设想的!

曹操将将,奖惩严明,打了胜仗,有功行赏,吃了败仗,可以宽谅,若要投降,估计就不行,非灭你九族不可。

在曹操和孙权那里,投降的代价太大,实在没办法了,估计也不敢,除非只顾自己,不顾家人死活。

组织管理就是这样,都知道说管理要宽严适度,可就是这个度,太难把握了。照说刘备平时的管理失于宽泛了,曹操的管理失于严苛了。

历史上,也有类似的难题,统治阶级按儒家主张“行仁政”的方式来施政,估计也很难,毕竟总会有很多没底线的人存在;按法家的那一套来施政,让人不敢犯法,犯法的成本很高,估计也难,毕竟总会有不少侥幸心强而又满肚子坏水的人存在。

现在的企业管理,也是如此。与员工相处,宽严不得法,头痛不已的老板就很多。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