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走灵官峡中的宝成情怀

2022-06-01  本文已影响0人  菜菜的猫咪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在“诗仙”李白的笔下,高耸巍峨、秀美险峻的秦岭山脉连绵不绝,让诗人发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这样的“感叹”延续了千年,直到1958年,一条“登天的梯子“跨过渭河、穿过秦岭,沿嘉陵江而下,越过巴山,进入四川盆地,此后巴蜀栈道拉开了由天堑变通途的序幕。这条“天梯”就是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

从1952年宝成线动工修建到1958年正式运营的6年间,不少文人墨客、记者游人来到这里,用手中的笔和相机记录着秦蜀道路的伟大变迁,歌颂着修筑宝成铁路的苦甜离合,其中大家最熟悉的一篇当属《夜走灵官峡》。这篇讴歌宝成铁路建设者的文章曾经被收录在初中语文课本里,激励了几代人的成长,它的作者就是与宝成线结下不解之缘的作家杜鹏程。

杜鹏程(1921年~1991年),陕西韩城人,原名杜红喜,现代作家。著有长篇小说《保卫延安》、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短篇作品有《年青的朋友》《杜鹏程小说选》等。杜鹏程的小说多为重大题材,注重从严峻的斗争与考验中描写人物精神面貌。

坐落在秦岭站区内的宝成铁路文学陈列室内,展陈着50余册(件)与宝成铁路相关的书籍、报纸、画册、徽章等实物。其中一套由陕西人民出版社于1993年6月出版的(第一版)《杜鹏程文集》格外醒目。

文集一套4本,除了收录长篇小说《保卫延安》和中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外,还收录了许多记录作者在宝成铁路建设时期经历的作品,《夜走灵官峡》就收录在文集的第二册里。

翻开文集第一卷,“宝成铁路人,诗意著人间”十个字跃然纸上。这套文集是2019年初西安通信段创建宝成铁路文学陈列馆时,专程拜访杜鹏程的爱人张文彬老师,由张文彬老师亲笔签名赠送。

据张文彬老师回忆,杜鹏程与宝成铁路有着非常深厚的情谊。新中国成立伊始,他在完成作品《保卫延安》的修订之后,便积极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中去。他走过长江大桥、鹰厦铁路等全国多个建设工地,最后来到了宝成铁路。

来到宝成铁路后,他把自己当成一个建设者,和工人们同吃同住,一起工作,帮助工人写信,教工人识字,念一些经典文章给工人们听,时间长了,工人们喜欢上了这个质朴的作家,亲切地喊他“老杜”。

其中杜鹏程有一个关于“老杜”的小故事让大家记忆犹新。在宝成铁路秦岭山里的一个施工隧道里,杜鹏程与筑路模范郭金升握手时,发现郭金升的手心、手指有许多小黑点。在杜鹏程的追问下才得知,郭金升在朝鲜战场上拆卸定时炸弹时,一不小心引爆了手中的爆炸,铁屑飞进了肉里,经年累月,就在手上的皮肤表面形成了小黑点。郭金升说:“一握铁锤,铁屑扎得肉疼。不过,我习惯了,能忍住,可以修路。”听完这句话,杜鹏程眼里闪烁着泪花,当晚他写下了这样的句子:“会写诗的朋友们,来歌颂劳动人民的双手吧。这许许多多的手上写着我们祖国的全部历史!”

宝成铁路建设期间的所见所感,给了杜鹏程非常丰富的创作源泉,他也用真挚的情感记录着看到的一切,把它们写进了文章里。《夜走灵官峡》这篇文章的创作始末是杜鹏程在宝鸡凤县灵官峡的一段真实经历。文章真实再现了当年宝成铁路建设时期的火热场景,讴歌了铁路人始终听党话、永远跟党走,不畏艰辛、克服重重困难打通祖国西南大通道的信心和决心,文章中小“宝成”用稚嫩的口吻说道:“不管哪个人,都要朽(守)住康(岗)位。”除此之外,杜鹏程还撰写了《工地之夜》《一个平常的女人》《英雄的事业》和《在秦岭工地》等数篇描写宝成铁路建设的文章。

《在秦岭工地》中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嘉陵江的洪水淹没了通往江对面的大桥,一位铁路青年不顾生命安危,拉起一根铁索跳入奔涌的江水,游到对岸,架起一条传送带,为前方施工的工友们提供物资补给。其实这只是杜鹏程笔下无数宝成铁路建设者们的缩影,尽管当时的条件简陋、任务艰巨,但宝成铁路建设者们仍然喊出“大干苦干,艰苦创业,奉献宝成,尽快通车”的口号。从观音山到青石崖,攀秦岭越巴山,建设者们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这群可敬的铁路筑路人用青春芳华乃至生命,打通了这条通蜀大道,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为新中国铁路建设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进入新时代,宝成铁路依然是连接大西南的主要通道。从公益“小慢车”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到货运增量、打赢蓝天保卫战,这条北起陕西宝鸡,南到四川成都,全长668.198公里的新中国首条电气化铁路在中华大地上奏响了一曲曲让人惊叹的华美乐章。

斗转星移,时代变迁。一代又一代的铁路人肩负“交通强国、铁路先行”历史使命,传承“始终听党话、永远跟党走”的红色基因,赓续宝成精神,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面貌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以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的实际行动,不断为推动中国铁路高质量发展续写新的辉煌。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