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墨書(二十七):寧靜致遠,淡泊明誌(散文)
序: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誌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複何及!
——《誡子書》
譯文:有道德修養的人,是這樣進行修養鍛煉的:他們以靜思反省來使自己盡善盡美,以儉樸節約財物來培養自己高尚的品德。不清心寡欲就不能使自己的誌向明確堅定,不安定清靜就不能實現遠大理想而長期刻苦學習。要學得真知必須使身心在寧靜中研究探討,人們的才能是從不斷的學習中積累起來的;如果不下苦工學習就不能增長與發揚自己的才幹;如果沒有堅定不移的意誌就不能使學業成功。縱欲放蕩、消極怠慢就不能勉勵心誌使精神振作;冒險草率、急燥不安就不能陶治性情使節操高尚。如果年華與歲月虛度,誌願時日消磨,最終就會像枯枝落葉般一天天衰老下去。這樣的人不會為社會所用而有益於社會,隻有悲傷地困守在自己的窮家破舍裏,到那時再悔也來不及了。
【一】寧靜致遠
水墨。
靜。靜靜地坐著,靜靜地看著,靜靜地品味著……
歲月輪回,白駒過隙;又一季的秋就這樣從眼前流逝,空留下對繽紛的悵然。在初冬的陰霾薄霧裏領悟歲月的沉靜和孤獨,輕輕地感歎。正如我這個中年的男人。
在這個季節裏,很向往倚窗遠望,寧靜的望著藍天白雲,隻可惜這樣的藍天白雲早已沒有了;當思緒如放飛的紙鳶,在曾經的歲月裏磕磕絆絆地飛翔,偶爾掠過的身影,驚起細細的一輪漣漪;所有記憶深處的東西,都在嘴角微微的笑意中散開……
喜歡讀書,喜歡生活,喜歡清靜,喜歡孤獨地坐著,即使一直坐下去也很好。或安靜地捧上一本書,看那些滄海桑田,巫山雲雨般的生活和愛情。
偶爾會閉上雙眼沉思,認思緒輕舞漫步,也許會“嗬嗬”地發出一兩聲莫名的笑聲,感覺真好。
喜歡中國的水墨畫,水墨般的淡然恬靜之美,是繁華過後的本真之美,美從這裏發源,又在這裏歸真;這種淡然之美早已深深鐫刻在心靈之壁了。其實生命亦如此,棲息在一處幽靜的角落,讓靈魂少些驚恐和紛擾,這無疑是一種絕世之美,大美!這種美,美得無形,美得無聲,而卻有意韻。
喜歡古樂絲竹之韻,在那委婉沉渾間領悟歲月的積澱。喜歡清茶一杯,在那淡淡的幽香清苦裏感悟浮華背後的人生。喜歡冷秋裏金黃的成熟之美,隨風飄落,順其自然。喜歡冬日裏雪花飄飄,凝重潔白。所有的這一切,都是這麽的平平淡淡,給人以寧靜安然。
世界是紛繁複雜的,一個靜字讓許多的人羨慕,希望能得到哪怕是片刻的安寧和平靜;看著每天的人來人往,看著周而複始的作息表格,心頭隻有兩個字來形容:鬧,亂。鬧,鬧市人海如潮;亂,心亂如夏夜蟬鳴;怎麽來解決呢?許多人告訴我們:心靜自然涼。
如此看來,在於---心,於是我們就踏上了安心,尋靜之旅。
古人雲:“大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野”,曾經的《桃花源記》讓我們知道了在塵世之外還有一塊未染之地:“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麻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此一塊與世無爭之景,而世間又如何呢?會有如此之景嗎?我們越來越渴望有這種“靜”的境地。
當閉上眼睛,回味著的時候,才真正的發現,此時此刻的安靜,就是一種幸福,是對生活的慢慢品嚐,是對未來的默默期待。
守住寧靜,讓一切浮華焦躁平息於自己的心境裏;不因痛苦而鬱悶千重,不因快樂而忘乎所以;不因喜歡而執著不堪,不因厭惡而鞭笞有加。守住寧靜,讓一切歸於平淡;不因得失而憤懣填膺,不因毀譽而評頭論足。
也許隻有這樣,心中菩提,才能靜靜地開花結果。
提到靜,很多人會說,我喜歡靜,不喜歡喧囂和熱鬧。這似乎成為一個人修養和素質高低的標誌,仿佛隻有喜歡寧靜,就會陽春白雪。而恰恰相反,在生活中真正喜歡安靜的很少,屈指可數。而學會享受寧靜的人更少。表麵的安靜也許永遠替代不了內心的活躍,於是,我們總是在極力掩飾自己,以及與自己相關的人和事,總是把一些記憶深深埋藏在心底,獨自品味,獨自喜歡。常常以為,隻要懷有一顆平常之心,就是尋找到了一份寧靜,找到了屬於自己的那一片天。其實那隻是一種刻意的而我們所要尋找的那種寧靜是一種自然的、易性的。所謂:“曲徑通幽處,禪房花自開”。
想起近代有一位真正享受寧靜的人那就是---弘一法師。他曾經說過:“不為外物所動之謂靜,不為外物所實之謂虛;人當變故之來,隻宜守靜,不宜躁動。即使萬無解救,而誌正守確,雖事不可為,而心終可白。否則必致身敗,而名亦不保,非所以處變之道”弘一法師是一位真正的大賢、大師!而在曆朝曆代中,即使在如今沽名釣譽者,不勝枚舉。而弘一法師拋棄了豐厚的待遇,對於美麗溫柔的女子的苦苦追求也無動於衷,依然遁入空門,舍棄紅塵,做了一位大隱之士!有朋友也許會問,這是逃避現實;未必如此,正是如此超脫並不是逃避現實、消極於心而是在寧靜中超越自我。
而在如今的社會裏,要想做到真正的心中寧靜,享受寧靜,太難了,真的很難。燈紅酒綠,肉池酒林,名利爭奪時時的在重重的叩打著每個人的心髒,我們能舍棄嗎?遠離觥籌交錯的熱烈,花花世界的迷離;俗話說:“有得必有失”,要去享受自己想要的那份寧靜,就必須要舍得!簡單的一句話,包含了人生中的處世智慧。因為真正豁達的人,是懂得超脫的;真性情的人,會懂得奉獻;幸福的人,懂得放棄;智慧的人,懂得得與失。
如此,我們選擇了寧靜。
在這個初冬的日子裏,靜靜地坐著,享受午後暖暖的陽光;當一口清茶慢慢入喉,一絲苦味卻留在舌尖;當夕陽西沉,一抹陽光最後停留在一本本書籍上,而留在牆壁上的斑駁陰影卻隱藏著歲月的痕跡;而這時我就在一杯清茶,一縷陽光下,靜靜地享受這寧靜的時光,所有現實的混亂都在這清茶、陽光裏消散了。所有的未來都隻是未來,再也不會有一個人背著行囊去探索那遙遠的景致,再也不會在迷人的幻影裏追尋醉人的憧憬;而是在平淡裏找一份安靜,在安靜中尋一種祥和。
當一切衝動歸於平淡,當一切重負歸於悠然;花兒就靜靜地開,靜靜地落,笑看世間百態;雲兒,淡淡的雲卷,淡淡的雲舒,目睹世間的萬象,正所謂:花開花落,雲卷雲舒。
突然想起了《江雪》: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也許這是世間對寧靜心境的最高最美的描述吧。淡淡的遠山,平靜的水麵,一葉小舟,一身蓑衣,卻獨釣寒江雪;而此時漁翁的心也如一片冰雪之地!如此意境,如此心境,今誰又能為之?
正因為如此,我們選擇了寧靜。即使在喧鬧的都市,我們依然可以保持心靈上的寧靜。寧靜是一種心態,寧靜是一種性情,寧靜是一種氣質,寧靜也是一種處世的風格;陶淵明寫道:“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儼然告訴我們取靜的道理,陶淵明找到了;魏晉風骨竹林七賢找到了,隱身修性,借酒高歌,王侯糞土,那是份出世的寧靜。寧靜是一種情調,寧靜是一種修養;一部《瓦爾登湖》讓我們知道了梭羅,他遠離塵世,孤獨一人和瓦爾登湖相依為伴,每日在寂靜的山林裏享受寧靜,心境如瓦爾登湖的湖水,清澈透明;正是如此梭羅寫下了充滿寧靜,恬淡,智慧的名作——《瓦爾登湖》。不論是弘一法師,陶淵明還是梭羅,他們在心靈上都有一份寧靜,一份與世無爭,隻有這樣才能擺脫各種牽絆,從而“致遠”!
不知誰曾說過: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片淨土;讓我們來保護這片淨土吧;當寧靜成為一種習慣,自己就能感受生命和生活的美好。即使當生活多麽繁重和坎坷,自己都能在喧鬧中找到那份不可多得的寧靜,給疲憊的心找個棲息的地方,給狂躁的心靈找個撫慰的理由,做回真的自己。
其實,靜,就源於我們的心境。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當我們靜下心來,我們就可以聽見雪落的聲音了。
【二】淡泊明誌
記得前兩年,有關方舟子對李開複的學曆“打假”終於有了定論,李開複公開原始資料並向社會道歉。其實這幾年有關一些名人和企業家的學曆造假的新聞不絕於耳,總以為這種造假的行為隻是在一些普通人群裏發生,沒成想在如今的“高級人群”裏照樣有,為什麽呢?因為現在的社會是個浮躁、焦慮的社會,是個急功近利的社會。
千年之前,老子的弟子文子曾有言:“非淡漠無以明德,非寧靜無以致遠”,而此後的諸葛孔明在《誡子書》裏把它演變成:“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
一句千古名言,一種大智大慧,傳承至今,而我們依舊沒有找到它們的棲身之所。也許隻有當我們找到了寧靜之所,聽見了雪落的聲音,我們就領悟到了人生中最大的智慧了。
“淡”古字亦作“澹”意為:安靜;“泊”意為“恬靜;老子雲:澹兮其若海。海,海之大、海之闊、海之淨就已經說明了淡泊的本真含義了。那麽何為淡泊?是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樂活安逸,還是板橋先生的“難得糊塗”的機靈豁達;千百年來,無一定論,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大凡“淡泊”之人,皆能將個人得失置於身外,視名利如糞土,心態平和,德性高尚。
而在如今這個發展極快的社會裏,我們能做到淡泊嗎?我們一直在尋找,走走停停,可總是無疾而終。有一些人在生意場上敗下陣來,垂頭喪氣,將頹廢視為“淡泊”,有些人在感情的路上遭遇挫折,心灰意冷,而將冷漠視為“淡泊”,更有甚者一些人心懷壯誌卻碌碌無為,於是便憤世嫉俗,消極於世,自視為“淡泊”等等……
而其實淡泊是一種境界,一種胸懷;苟且偷生,渾渾噩噩的人不可能淡泊,富家子弟的玩世不恭也不可能淡泊,更不是心胸狹窄之人的小肚雞腸;隻有那種心胸廣闊,品德高尚的人才懂得淡泊,才能淡泊,而在競爭日益激烈,誘惑無處不在的社會裏,我們能做到嗎?
記得自己剛工作時,任勞任怨,什麽工作都衝到第一線,滿懷對美好未來的憧憬,漸漸地發現許多的事情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樣,開始有了焦慮,有了功利,有了傲慢……我不比他差為什麽他能在我上麵?為什麽他掙得鈔票比我多?而我的腦袋也不差!為什麽?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自己也慢慢發現這個世界給與我們大家的也許是公平的,而之所以出現這樣的念頭,隻是因為我們沒有一顆淡泊的心!
今天的這個社會製造明星的節奏越來越快,快男快女,選秀節目鱗次櫛比,許多的明星應運而生,一炮走紅,而又在短短的時間裏銷聲匿跡,有幾個人能夠成為家喻戶曉,傳承幾代,德藝雙馨的文化藝人,恰恰相反讓大家都知道的幾乎都是他們的斑斑劣跡;當他們成名後,名利雙收,成功之前的那種誠實,謙虛的心態已經化為烏有,鮮花、掌聲淹沒了他們,淹沒了一個個淳樸的心。於是不思進取,忙於功利,最終隻能成為過眼雲煙式的人物了。
愛因斯坦在獲得諾貝爾獎後,把所有的獎金都給了前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聘請他為教授時付給他的年薪是16000美元,他歎息道:太多了,3000美元就夠了。為什麽呢?愛因斯坦說:在我看來,多餘的財富都是人生的絆腳石,隻有簡單的生活才是我創造的原動力。這就是智者的淡泊,因為在我們的心靈空間裏充滿了金錢、權力、美色,就沒有了理想、信念了。
泰戈爾說過:“鳥的翅膀沾上了黃金,鳥兒便不能飛翔了。”
那我們應該怎樣做呢?我們應該時刻清理自己的心靈空間,剔除那些庸俗雜亂的想法,拋棄那些世俗沉淪的思想;靜靜地去傾聽,去傾聽花開的聲音,去傾聽細雨的滴答聲,去傾聽雪落的聲音,那時就能感到自己已經融入了一草一木之中,就會感到那顆被生活所折磨的心已不再焦慮,不再狂躁。
已故大師季羨林曾說過:當你失落的時候,當你得意的時候,當你快樂的時候,當你痛苦的時候,請給自己找一片天空,一片寧靜的天空,它會讓你忘掉所有的痛苦,給你帶來嶄新的一切。“撫長劍,一揚眉,清水白石何曆曆”的感覺是酒;“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往天上雲卷雲舒”的感覺是茶;而寧靜卻是“落日平台上,春風啜茗時”的悠閑安逸;是“雪液清甘漲井泉,自攜茶灶就烹煎”的怡然自適;是“夜掃寒英煮綠塵,鬆風入鼎更清新”的閑情逸致;更是“雪沫乳花浮午盞,蓼茸蒿筍試春盤,人間有味是清穀”的輕狂達觀。這是大師生前的心境。博大可以稀釋憂愁,深色能夠覆蓋淺色。看似單薄而厚實的生命,如月般靜靜揮灑著清幽的光,似雲般默默浮掠著塵世的悲傷。
其實這個世界並不是那麽高尚,也並不是那麽平等,而我們總是把苦惱,憂慮歸結為社會,歸結為社會的複雜;對於人來說,複雜的不是社會,而是人,是人心的複雜!這一切不是來自外界,而是來自自己的心靈,一個無法淡然恬靜的心靈。
洗滌自己的心靈,心存一份坦然,在忙碌不停地路上,不妨稍稍放慢自己的腳步,尋一份寧靜,存一份淡泊,且聽風吟,你就會猛然發現,生活原來這般美好……
借用曾經看見過的一段精彩的話:何不跟著林逋去欣賞“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的幽美?何不隨著張先去探尋“沙上並禽池上瞑,雲破月來花弄影”的靜謐?何不擷一朵“蝶戀花”,走一趟“踏莎行”,賞一輪“西江月”,拂一縷“浣溪紗”?在每一個落花的季節,在每一個有藻荇的湖畔,在每一個落日的摟頭,輕撫前人留下的琴弦,獨坐一室,有茗相伴,雖是暫時的逃遁,心靈又何嚐不是淡泊而寧靜的?
非淡泊無以明誌,非寧靜無以致遠。